有名無實的「烏克蘭和平會議」

烏克蘭和平峰會。圖片來源:ALESSANDRO DELLA VALLE/ REUTERS
烏克蘭和平峰會。圖片來源:ALESSANDRO DELLA VALLE/ REUTERS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nskyy)發起的烏克蘭和平峰會,於本月16日在瑞士布爾根施托克(Burgenstock)落幕。這項為期2天的會議,雖有90多個國家捧場,但中俄兩國沒有參加,印度、印尼、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也未在會後公報上列名。距離烏克蘭和平的目標遙不可及,澤倫斯基的外交努力只稱得上「事倍功半」。

峰會最後公報一致同意,俄烏兩國就結束戰爭進行對話,各國也力挺維持烏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這可以視為澤倫斯基的一項外交「成就」。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即聲稱,公報已考量到基輔當局的立場。但澤倫斯基不會只是在乎西方的「口惠」,而是期待外界挹注更多的戰爭資源。例如,會前烏克蘭獲得拜登政府600億美元軍援,以及七國集團決定將擔保俄羅斯被凍結資產的500億美元利息支援基輔,就讓澤倫斯基感到鼓舞。

對莫斯科而言,由西方主導的這場和會,「目的不會只是為了結束戰爭。北約組織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坦承,「雖然這看起來矛盾,但通往和平的道路就是為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這有賴跨大西洋的努力,也符合美國利益。」但西方的條件是要俄羅斯退出占領下的烏克蘭土地,「把吞下的骨頭吐出來」,這就不符合普丁的利益了。普丁剛勝選連任總統,不可能勞師動眾後無功而返。

《BBC News中文》引用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歐亞項目主任列文(Anatol Lieven)的話說,這場「和平峰會」並非真正的「峰會」,也非真正關於「和平」。其目的不是結束戰爭,而是在某些層面「軟化」(soften)戰爭。因此峰會議程反而聚焦於核安全、糧食安全以及歸還被劫持兒童這類議題上。

俄烏戰爭何去何從?這是全球關注的問題,而智庫「全球安全」(Globsec)早已綜合了數十位專家的意見,評估了出現四種不同結果的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是消耗戰,將持續到2025年以後,雙方都將遭受重大傷亡,烏克蘭將繼續依賴盟友的武器供應;

第二種可能的情景是世界其他地區的衝突升級,如中東、台海兩岸和巴爾幹地區—俄羅斯試圖煽動緊張局勢;

第三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是,烏克蘭取得了一些軍事進展,但沒有達成結束戰爭的協議;

第四種是來自烏克蘭盟友的支持減弱,迫使烏克蘭通過談判達成和解。

無論如何,俄烏戰爭會持續一段長時間,過程中有下列變數值得注意:一是美國大選。拜登政府現在的處境是「欲罷不能」,究竟烏克蘭戰爭是他的資產或負債,要看美國選民的投票,而因戰爭獲利的美國石油商和軍火商,對選舉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另外,川普已經明確表態。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川普抨擊拜登政府加碼15億美元援烏方案,諷刺澤倫斯基是「史上最偉大推銷員」,揚言11月當選總統就會把這事「做個了結」。

另外一個變數是中共。中共被形容是俄羅斯經濟的生命線,兩國貿易去年達創紀錄的2400億美元。中共雖未運送武器至俄羅斯,但中共提供的是生產這些武器的能力和技術。過去六至八個月,中共加大對俄羅斯的微晶片、機床、無人機光學系統和先進武器部件的出口;此外,中共一直在購買俄羅斯石油,通常以低於國際價格的折扣價購買。

中共對於烏克蘭和平會議的立場是:堅持國際和平會議應當具備俄烏雙方認可、各方平等參與,以及對所有和平方案進行公平討論。這三個要素被西方形容是「左右逢源」,既要支持俄羅斯,又要考慮不傷害與西歐國家的關係。

第三個變數是俄烏戰爭可能使冷戰時期的兩極對抗借屍還魂。史托騰柏格曾強調中俄與其他威權國家結盟的危險性,言下之意指的應是包括北韓和伊朗在內,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國都擁有核實力。史托騰柏格透露,北約正考慮調整其核武戰略,積極討論是否需要從儲備中取出部分飛彈,並使其進入戰備狀態。

普丁時隔24年後,於本月18日到訪北韓,受到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熱烈歡迎。普丁感謝北韓對俄羅斯的無條件支持,包括在烏克蘭問題方面。雙方會談後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金正恩表示,這是一紙關於「和平與防禦」的協定;普丁則表示,該協議包含了「在某一國家遭受侵略時提供相互援助」。

烏克蘭戰爭加深北約對中共的敵意。《紐約時報》指出,在義大利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雖然習近平沒有出席,但中國的身影卻一直若隱若現:對於俄烏衝突來說,中國是「俄國戰爭機器」的救星;《紐時》認為,七國峰會公報有28處提及中國,而「幾乎每個地方都把北京描述為邪惡的力量」。

在東亞地區,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說:「今日烏克蘭,可能就是明日的東亞」。岸田主要指的是中共崛起造成的地緣政治變化。面對中美戰略競爭的態勢升高,日本身為美國在地區內最埾強的盟友,一旦「美國有事」,日本很難置身事外。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也在台灣掀起熱議。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習近平去年4月在北京與歐盟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會面時曾表示,「美國企圖刺激中國侵台,但我不會上當。」美國國務院否認此事。烏克蘭因北約東擴成為「戰爭代理人」,中共目前雖仍堅持「和平統一」,但如果中美關係改變「鬥而不破」的常態,從戰略競爭走向戰略對抗,則台灣也有可能成為中美軍事衝突的「戰爭代理人」。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