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說成「角」朋友 4歲後兒童構音異常應注意

幼兒講話「臭齡呆」好可愛?有些學齡前孩子很會說話,甚至還會學大人的口氣,但發音不標準,例如把「小」朋友說成「角」朋友,導致爸媽常不了解孩子在說什麼,長輩也覺得長大自然就會好。若家中幼兒有上述狀況,李家汎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應先確認2件事,且4歲後,若說話清晰度仍明顯不佳時,可尋求語言治療師協助。

一位3歲半的小妹妹常把「草」莓說成「討」莓,另一位4歲張小弟把「兔」子說成「物」子,還有5歲陳小弟則是講話時常把阿「公」說成阿「東」,這些都是學齡前孩子常見發音不清的狀況。對孩子來說,因經常無法被聽懂而被要求再講一次,內心感到很挫折;而家長多次試糾正孩子但總是不成功,更擔心孩子上學後會被嘲笑,影響自信和人際關係。

當孩子發音與同齡兒童有所差異時,在臨床上稱為「構音異常」,李家汎語言治療師分享,4種主要的構音錯誤類型為:
1.以錯誤音代替正確語音,如:阿「公」說成阿「東」,便是所謂的「替代性」錯誤。
2.省略聲母,如:「草」莓說成「ㄠˇ」莓,則是屬於「省略音」表現。
3.把語音唸得模糊但未能用其他音替代的「歪曲音」。
4.多增加語音到現有語音的「贅加音」。

兒童的語音發展有一定的歷程,李家汎表示,大部份孩子在4歲左右就可發展出大部分的語音,但發音方式較複雜的捲舌音如「ㄓ、ㄔ、ㄕ」,以及發音位置相對困難的唇齒音「ㄈ」與複韻母等,一般會稍晚發展,約在4到6歲發展出來,6歲左右所有的語音都會發展完成。以上述3位孩子的個案來說,3歲半小妹妹仍處於語音發展的階段中,但4歲張小弟和5歲陳小弟就明顯跟同齡兒童有落差。

李家汎提醒家長,當觀察到孩子出現異常的發音,須先確認2種生理因素是否影響孩子發音:

1.聽力問題

透過耳鼻喉科門診及聽力檢查,了解孩子是否有耳垢堵塞、中耳炎,甚至是聽力損失等問題。

2.發音器官構造問題

透過醫師門診檢查,看看孩子的唇、舌、上顎等構造,是否出現缺損或神經肌肉控制不佳而導致發音不清晰。

若排除前面2種因素,而孩子到了4歲後,其清晰度仍明顯不佳時,可以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也請家長密切跟語言治療師合作,確實在生活中落實居家練習,這樣孩子會進步較快,效果也更穩定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