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不朝、野不野的政治亂局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朝野政治衝突不斷,立法院剛通過的「國會改革」相關法案爭議尚未落幕,又冒出廢監院、財劃法等多個新的衝突點,接下來還有得吵。這些亂象歸根究柢,在於朝野自我角色的錯亂,國會最大黨的國民黨,誤以為自己是執政黨,「一朝權在手,變把令來行」,而執政的民進黨卻彷彿變成「反對黨」,什麼都反對,卻提不出具體的主張。

日前剛完成三讀的「國會改革」相關法案,行政院已經表明將提出覆議,民進黨團也說要釋憲,但到底是由民進黨立委提案,或是政院、監院也要加入則還不確定。可以預見的是,雖然立法院完成三讀了,但相關法案短期內必然無法生效,甚至可能被判定為違憲後打回原點。

過去這一、兩個月,立法院的架也白打了、吵也白吵了,所有衝突的輸贏都只是朝野立委的自我感覺良好,最多只在同溫層內擴散。雖然各自高舉改革、違憲的大旗,但其實都只是為了政治而政治、為了政治而惡鬥,對民眾一點影響都沒有。民眾看得倒盡胃口,政客們卻樂此不疲,綠、藍兩黨還揚言要互相罷免,繼續升高對立,甚至還天外飛來「廢監院」的議題,讓戰火波及的範圍越來越大。

國民黨不斷的以「如今的版本都是民進黨過去的主張」、「議事運作都循過去八年的慣例」來反駁民進黨,但既然是過去別人的主張,自然就不會有自己完整的論述,最終空戰輸得一塌胡塗。更遑論還有傅崐萁所提的花東交通建設三法案擺在那裡,不斷的提醒國人,國民黨的輕率與不負責任。

國民黨混淆了執政黨、多數黨與國會最大黨三個不同的概念,誤以為藍白兩黨是堅不可摧的聯盟,結果國會改革剛三讀,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就接連在「國會特偵組」等多個議題上打臉傅崐萁。藍、白兩黨接下來的合作關係,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國民黨把國會最大黨當成多數黨,然後又把自己當成執政黨,所以就重演李登輝、馬英九、蔡英文三朝「完全執政」的傲慢與堅持,即便吃相難看、社會觀感不佳,也要達到目的。但過去李登輝、馬英九、蔡英文都是執政者,各自有不同的執政使命感或政治利益要維護,即便觀感不佳、手段不正義,也必須要自己的貫徹意志,不惜讓國會淪為自己的棋子。

如今的國民黨明顯不是這種情況,上面沒有一個總統下令必須使命必達,卻跟過去藍綠完全執政時期一樣放棄委員會審查的職責,大量條文不經討論就丟到朝野協商,然後在院會強勢表決,讓人看得一頭霧水。試問,從在野黨的角度來看,越多的討論和辯論,不是越能凸顯執政者的傲慢與過失,增加民眾對在野黨的認同嗎?國民黨如果不是認知錯亂,為什麼要怕討論、又在急什麼呢?

國民黨不僅錯亂還傲慢、暴衝,傅崐萁所提的花東建設三法明顯沒有經過任何的評估,卻揚言要在本會期完成立法;即便後來因為民眾黨不同意而取消編列特別預算,但法案要求的時程連妥善環評都做不到,根本就不可能落實。同樣的,國民黨團在國會改革法案通過之後,突然冒出的廢監院的議題,事前也沒有任何的鋪陳和說理,甚至連內部的共識都沒有,藍委們口中的「廢院不廢權」更是不知所云。

過去在朝野人數懸殊時,「負責任的在野黨」是多數欺壓少數的藉口,但當朝小野大時,負責任就是在野黨應有之義務。把異想天開、興之所至當成正事甚至政策強行推動,必然會給人不負責任之感,支持者流失、民調下滑也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民進黨的情況與國民黨正好相反,明明就是執政黨,卻表現的跟在野黨一樣。從賴清德520就職以來,民進黨不斷的在說NO,卻說不清楚要帶領國家往哪裡去。民進黨不要總統國情報告即問即答、不要立院調查權、不要核電、不要勞保改革、不要修地制法,但那民進黨到底要什麼?

新政府上任之後,閣員在內部尚未溝通整合時,就紛紛開記者會接受專訪,經濟部長、國發會主委的說法,一度外界覺得對核電的態度有鬆動,最終卻回到原點,仍舊是鐵板一塊;教育部長說要爭取陸生、交通部說要爭取陸客,政府卻沒有任何試圖化解兩岸僵局的努力。當「青鳥行動」把一切都歸咎於習近平,把國共兩黨打成「二合一敵人」時,還宣稱賴清德充滿誠意,不僅是自欺欺人,還把民眾當成傻瓜。

賴清德就職前曾要求民進黨團「表決可以輸、論述一定要贏」,這是標準的在野黨心態,只要政治宣傳上贏了,實務上全輸也無所謂。所以表面上讓閣揆卓榮泰以柔軟姿態擋子彈,骨子裡寸土不讓,街頭、覆議、釋憲樣樣都來。衝突越高、支持者的凝聚力就越強,綠營內部的異音也會更小,至於預算、法案能不能過,政策能不能推行,完全不在考慮之列。這樣的作法或許可以凝聚支持者於一時,獲得短暫的政治勝利,但缺乏執政者的自我認知與高度,長久下來,賴清德政府必然一事無成。

朝不朝、野不野,兩個最主要政黨的自我認知錯亂,是今天台灣政治亂象的最主要原因,只要兩黨的心態不改,問題就必然無解。但相反的,只要有一方從幡然醒悟,不再熱衷、沉溺於政治鬥爭一時的勝負,另一方若不做出改變,就會高下立判。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