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企業管理/儒家“仁”學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仁”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集中體現“修己安人”之道,即不斷追求自我修養。用“仁”的原則去管理企業,注重“修己”,然後才能“安人”,進而達到和諧共贏的管理效果。 5000年悠久的歷史,積澱了中華民族獨具魅力、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無數古聖先賢、仁人志士苦苦思索、探求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凝結,更是我們道德規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潛心研究儒家思想不僅可以修身養性,而且對指導現代企業管理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孔子作為中國儒學的創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其中,“仁”學思想又是孔子儒學的中心內容,它是孔子關於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出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深遠。 一、儒家“仁”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講到“仁”100多處,但在不同場合,孔子對“仁”的解釋又各不相同。《論語》共載錄了7條學生問仁時孔子對仁的正面闡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陽貨》)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癪。”(《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 這些論“仁”的實例,是孔子在特定條件下對仁的不同側面所做的具體闡釋,雖然彼此之間看似不盡統一,然而從邏輯上講,孔子論“仁”的真正含義體現在孔子一生不斷追求的自我修養,從而使自己超凡入聖而臻于人生極致的境界。 “仁學”思想應用於企業管理,最集中地體現在追求“修己以安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共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修己”以達“內聖”,第二部分是“安人”以達“外王”。它首先要求企業管理者按“仁學”體系的要求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性情,然後又用“仁”的原則去管理企業。管理者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理性素質,才能管理好別人。也即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 二、“仁”學管理思想的傳統意義 孔子把“修己”作為“安人”的前提,是把管理者的自我修養放在管理活動的首要地位,進而制定出整套關於“修己”的辦法。這充分體現了他特別重視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風格,值得管理者借鑒的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好學”。孔子傳道于弟子曰:“吾少而好學,晚而聞道,以此博矣。”孔子一生“敏而好學”、“學而不厭”。孔子還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而為修身邁出第一步。 二是“躬行”。孔子認為,學習只是修身的入門,修身僅僅“學道”是不夠的,還要“躬行”。所謂“躬行”即道德實踐,就是要把學到的“道”付諸行動,在生活中貫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道。 三是“自省”。“自省”即自我批評,是孔子道德修養的一種重要方法。孔門弟子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道德修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只有不懈努力,才能達到“積善成德”的境界。 四是“慎獨”。“慎獨”是儒家另一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孔子告知弟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循循善誘教導他的弟子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 孔子的“好學、躬行、內省、慎獨”的修身方法,對於管理者道德修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特別是當今社會物質欲望膨脹、生活節奏加快、行業競爭加劇的狀態下,更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身養性、獨善其身的解惑思路。 孔子的“安人”方法很多,值得管理者在現代管理中加以借鑒的,主要有四個層次: 一是先富後教。孔子主張“富而後教”(《子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是順應著人們的心,去追求富裕的生活。孔子承認“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禮記•射義》),被管理者在物質基礎富裕之後,要進一步的管理。孔子推薦的方案是——“加以道德教育”。若忽視道德教育這一環,就可能陷入物質生活優裕而精神生活貧困的境況。 二是自正其身。作為一個管理者的形象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安人”的效果。孔子一再強調,管理者必須先行自正其身。在《顏淵》篇,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執敢不正?”孔子認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恨。”就是說,優秀的管理者,最好像風那樣,微微地吹著,使被管理者如草一般,在和煦中不知不覺地自願順風而倒。 三是尊重人格。就君與臣的關係來看,君對臣能以禮相待,臣對君才會以忠相報,二者的關係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雙方互相理解,懂得“為君難、為臣不易”(《子路》)的道理,一切事情都好辦了。從人與人的關係來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也就是說,要能夠推己及人。要注意尊重對方的人格,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四是知人善任。用人適當,可以使人安心;用人不當,就會使人不安。然而,要做到“舉直錯諸枉”,必須有眼力和魄力。否則,便分不清何者為直,何者為枉,直者不敢舉,枉者不敢錯。發現、選拔人才是一個觀察、瞭解、認識人的過程。孔子提出“聽其言、觀其行、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地瞭解、認識人的方法。 總之,“安人”之前必須先“修己”,“修己”的最終目的在於“安人”,這正是“仁”學管理的傳統意義。確立了人的主體性,重視人的尊嚴和價值,這正是中國傳統管理的高超之處。因此,我們要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在吸取國外管理理論的同時,更要注意開發挖掘、批判繼承儒家的管理智慧。 三、“仁”學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從管理理論看,就“安人”的“人”指的是被管理者,“修己”的“己”字則是指管理者本身。所謂“安人”,就是要使企業中的員工都能達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所謂“修己”,則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須管理好自己,即培養自己的仁義道德,然後才能管理好別人。從事管理的工作,修己與安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以仁愛為本,立足於道德感召,致力於協調管理雙方的關係,追求和諧統一的境界。 1.自律其身、率先垂範。對於管理者,不僅要在公開的場合,而且應在無人督查的狀態下嚴於律己,以高標準、嚴要求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指引自己。管理者必須做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以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和行為去擴大和加深影響。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別人就會“不令而從”,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別人就會“小禁而止”,要求別人無私奉獻,自己率先身體力行,別人就會“見賢思齊”。只有當自己做到了身先士卒、以身示範,則管理者的管理規則與制度才有分量與威力,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社會組織。因此,管理者應該使自己既要有使人信服的品格和知識,又要有令人首肯的能力,此可謂“身教重於言教”。 2.愛護員工、相互尊重。企業管理者要有“愛人”之心,要愛護企業員工,工作上只是能力差別、分工不同,在人格上應該相互平等。企業管理者在執行制度、嚴格要求的同時,要關注員工個性特點,考慮員工個性習慣,促進員工成長成才,努力做到“安人以達王”的境界。企業員工要尊敬領導,懂得“為臣不易、為君難”的道理。企業管理者領導公司,為全體員工謀福祉,應該受到尊敬。企業員工不能僅把工作作為謀生的手段,多考慮管理者的辛苦,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 3.因才施用、共贏發展。選人方面要量才慎用。孔子認為,人才首先要有德,其次要有知識,第三,要有能力。他心目中的人才是“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述而》)的德才兼備之人。用人方面要因人適崗。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瞭解每個下級的工作能力、特長和愛好,在安排工作時做到量才而用、因才施用。管人方面以“仁”相系。孔子認為,君臣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對等的權利義務關係。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與人為善,多替對方考慮,將心比心,方能比較全面、公正地認識和瞭解個人。 4.因人制宜、區分激勵。孔子認為,人群是劃分為不同層次的,所以,管理者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個人的不同需求,採用不同的管理手段。作為被管理者,他們常常按照自己的需要、興趣和價值判斷,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資訊進行接觸,卻不想接觸自己所不喜歡的資訊。所以,在進行管理時,就要針對不同層次的需求,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和相應的激勵。 四、結束語 儒家思想的管理智慧又集中體現在“修己安人“的“仁”學思想體系中。當代的管理者應潛心學習,從中領略內省修身之道與外王安人之法,從而達到管理者虛懷若谷、員工為而不爭的和諧境界,使管理活動成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雙方之間情感交流和良好合作的載體,雙方朝著同樣的目標共同努力的管理效果。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 衛振鋒 趙崤含 史傳坤)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