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社評--兩岸融冰 鑰匙在誰的手上?

根據報導,兩位大陸學者預定本月17日參加商業發展研究院舉辦的「兩岸經貿交流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但由於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出席致詞,使得兩位以事前不知是陸委會主辦為由婉拒出席,顯見大陸學者不希望被蔡英文政府拿來大做文章,讓外界有兩岸已經融冰、中國大陸向蔡政府讓步的錯覺。 自蔡英文上任的這一年多以來,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大幅減少,兩岸官方溝通管道亦中斷。除了極少數的有目的互訪外,大陸學者來台參訪的次數都受到對岸嚴格管控,就是不讓民進黨有見縫插針的任何機會。現階段的兩岸關係雖不至於「地動山搖」,卻充滿暴風雨前的寧靜的不安定感。 然而,許多綠營人士不這麼看,皆認為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之後已經全面掌權,無須遷就黨內派系,因此「蔡習會」將不是夢想。現任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許信良就是抱持樂觀態度的其中一位,認為蔡英文有些話說不出口,但中共當局應能有所體諒,也感受到她的善意。 此外,曾任陳水扁政府國防部副部長、亦是蔡英文擔任扁朝首任陸委會主委時的副手林中斌也做如是想,認為破解當前兩岸僵局的意涵有四:雙方意願、中共領導人固權、台北兩岸立場謹慎一致及有效高層管道的必要性。林中斌樂觀以為,習近平與蔡英文近期的兩岸談話皆圍繞著「九二…歷史事實」這六個字,就是兩岸破冰的默契,也是能促成「蔡習會」的政治信號。 相對於綠營人士的樂觀,台灣一般民眾卻不是這麼想。除了偏綠的民調結果顯示多數國人對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沒有信心外,聯合報的兩岸關係年度調查也表達類似看法,不滿意蔡總統處理兩岸關係表現的人從48%增加到56%,更有47%質疑我方的兩岸政策不當。 根據聯合報的年度調查結果分析,民眾對兩岸政治及軍事關係的評價為趨向緊張,尤其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憂慮更達近年來的高點,認為兩岸外交將處於高度競爭狀態,蔡政府目前的「維持兩岸現狀」政策已經無法有效回應中共的對台壓力。連陸委會定期的諮詢會議中,都有與會委員提醒蔡政府應注意中共限縮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各種舉措。 然而,陸委會只以「主流民意肯定政府兩岸方向」一語草率回應,總統府也以「民調為參考」輕輕帶過,根本無視兩岸關係凍結所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特別是當多數國人意識到台獨是兩岸關係最大變數的比率大幅攀升之下,蔡政府對台灣面臨的台海及外交困局竟然無動於衷,不願正視「柔性台獨」路線對台灣安危的衝擊,恐讓台灣遭致難以承受的苦果。 兩岸可能因為六個字就促成「蔡習會」?習近平真的會在蔡英文不願接受「兩岸一中」定位的情形下,就與她會晤嗎?相信稍對兩岸關係有了解的正常人,都不會作出這樣的判斷。 以大陸而言,蔡英文至今只接受「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希望兩岸能「求同存異」、共同建構兩岸互動新模式,卻從未對「求同存異」的意涵作出清楚闡述。因此,倘若習近平在兩岸定位如此模糊的情況下與蔡英文碰面,豈不自毀立場?那中共還有什麼理由圍堵台獨?又怎有理由說服其他國家支持其「一中原則」、繼續阻擋台灣的國際空間? 大陸官方傳媒新華社日前才公布大陸禁用語,其中包括國民黨堅持的「一中各表」,當時還被民進黨譏笑。試問,若大陸連有「兩岸一中」內涵的「一中各表」都不再默認,難道會接受「公然否定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獨路線?對照大陸去年5月以來的強硬姿態,習近平會在「兩岸一中」原則讓步的論點,豈非自我矛盾? 當然,兩岸領導人會面肯定對兩岸關係帶來正面助益,代表著雙方有共同努力促進台海和平發展的共識。2015年11月的「馬習會」就有這樣的歷史意義,可惜民進黨不願把握此一難得契機,讓國際社會看到台海兩岸的中國人,有能力也有意願共同解決歷史問題及政治歧見。 事實上,化解兩岸僵局的鑰匙一直在蔡總統手上,陸方因為顧忌台灣的政黨輪替反而不敢常有太大動作,以免招致過多反彈。因此,中共除了兩岸定位的原則問題不可能讓步外,在其他方面都願意妥協、甚至讓步。倘若蔡總統能掌握此一關鍵,主動提出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對兩岸關係定位之論述,才是牽制大陸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的最好作法。 蔡政府向來以為,只要低調不跨越兩岸紅線就能維持現狀、就是善意的最好表達,卻忽略積極出擊能主導兩岸話語權的鐵律,使得台灣落入被動回應中共各項對台措施的不利局面,連帶也影響台灣的對外關係,別說TPP或RCEP了,連「新南向」政策至今都看不到實質成果,蔡總統個人必須為此負起最大政治責任。 隨著亞太區域均勢逐漸轉向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競合關係,夾在兩強之間的台灣,已經沒有多餘時間蹉跎了,除了繼續維持對美關係外,更應儘速提高兩岸政治互信,蔡總統或許可借鏡新加坡的小國外交,好讓台灣立於不敗之地。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