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儀婷為孩子寫薩提爾讀本

李儀婷運用薩提爾模式、陪孩子練習愛,從故事中理解自己,真誠表達自我。(羅永銘攝)
李儀婷運用薩提爾模式、陪孩子練習愛,從故事中理解自己,真誠表達自我。(羅永銘攝)

「若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這樣的概念,也會成為很好應對孩子的大人!」親子教養與溝通教師、作家李儀婷如是說。近3、4年,「薩提爾模式」成為親子溝通、教養的顯學與熱門關鍵字,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薩提爾模式的實踐者,也是小說家的李儀婷,以說故事的方式完成孩子也能理解的薩提爾讀本。

教養遇困境 學習薩提爾

本身是文學獎得主,著有多部小說集,也寫過電影劇本和青少年文學,李儀婷嫻熟於文字、語言溝通,然而育兒路上卻讓她面臨意外的困境。「大女兒三三2歲時,我們母女竟因為一杯奶茶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身為母親,李儀婷認為奶茶對女兒並不健康,但女兒卻認為媽媽在騙她,從言語衝突到被挑釁、激起情緒後甚至演變成肢體衝突。

成長於傳統家庭,父母對子女多半是「管教」的態度,加上很長一段時間在台灣流行的「百歲醫生」派行為主義式教養,李儀婷一開始也是以打罵方式對應孩子的不聽話,但她在那次衝突發現「完全沒有用,她(三三)不斷以尖叫、嘶吼回應我。」小小的孩子,剎時彷彿化身為一頭小猛獸,如此驚恐、憤怒、對立。

為了改善自己家中的教養困境而開始學習薩提爾的溝通模式與冰山理論後,李儀婷開始不斷在生活中實踐,也將自己實踐的過程記錄下來,當時出版了《孩子永遠是對的》,李儀婷說:「回頭看這個過程,當時的記錄有很多是自己的挫敗。」例如她花了大把時間陪伴三三上鋼琴課、練琴,「有一天她突然說她不想練了!當時自己很生氣,但因為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來自於感覺自己沒價值,自己付出了卻感到挫敗!」

寫小說功力 發揮到床邊

一路的書寫也成為李儀婷的自我療癒,不斷地練習薩提爾式的對話,讓她逐漸磨出在自己家真的能運用的對話,李儀婷也將自己寫小說的功力發揮到床邊故事,例如感覺到三三總是講話太犀利,便為孩子們說了〈孫山的處境〉,利用「名落孫山」為靈感,另外新創改編成討論表達的故事,在《薩提爾的故事溝通》中,這個故事透過孫山的話語,讓讀者感受到學會聆聽,用提問的方式讓問題自己找答案,可以是好的溝通、對話方式。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談及外在的行為、表達,也談到冰山下的內在自我價值,包括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李儀婷說:「除了『自我』是純粹的靈性,其他部分都是可以用故事表述的。」包括討論「渴望」的故事〈不死精靈〉,談及對孩子而言相對抽象難懂的生死課題。「2015年父親過世,我當時做的判斷是自己回家奔喪,不帶著孩子,但孩子們總是會問姥爺去哪了?我覺察應該讓孩子學習與死亡相遇,而不是讓他們沒有練習告別的機會。」讓死亡不成為禁忌話題,甚至理解雖然生命有限,但也讓人更珍惜相處的時光,「把握每一次的相聚,這也許就是死亡帶來的意義。」

開辦工作坊 摸索中前進

學習薩提爾模式並運用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已9年,李儀婷在不斷地摸索、實踐中前進,她近年在各地開辦親子教養與溝通工作坊,發現孩子們其實比大人更快、更容易學習薩提爾模式,「聽到一些回饋,是孩子反而告訴爸媽:你可以生氣!」理解愛與期待的差別,看懂情緒背後的渴望,進而有正確的陪伴與連結。

李儀婷以小說家的故事力、編劇的場景力、薩提爾理論的闡述力,寫出親子既是共讀書、又是薩提爾理論的教養書,她說:「別再讓長歪(無法達成一致性)的大人,再教養出長歪的大人。」從這一代的孩子開始,就學會接受心情不好的自己,與人相處不造成傷害,也不委屈討好,也能在未來「成為很好應對孩子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