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明出書談不對稱戰略 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長文曝讀後心得

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左五)赴美參加退伍軍人年會,並與旅美榮光聯誼會退伍老兵晤面。李文忠提供
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左五)赴美參加退伍軍人年會,並與旅美榮光聯誼會退伍老兵晤面。李文忠提供
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右四)赴美參加退伍軍人年會,並與美各地退伍軍人聯。李文忠提供。
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右四)赴美參加退伍軍人年會,並與美各地退伍軍人聯。李文忠提供。

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表示,他詳讀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大作:「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台灣的勝算」,頗受啟發,深有同感。我所認識的軍人,具深厚戰略素養且有改革意識者,並不多見。

李文忠近日赴美參加退伍軍人協會年會,返台居隔期,拜讀李喜明新書,寫了2700字介紹與心得,予以高度肯定;至於軍中有關台海防衛作戰論點,他認為容或有不同竟見,他相信透過相互辯論攻錯,激起火花,從而取得共識,這正是作者李喜明所樂見的。以下是李文忠文章內容:

本書內容簡述

台海形勢愈見嚴峻,鑒於兩岸的軍事投資及軍事武力差距愈來愈大,國軍獨立面對解放軍全面進犯,只是能撐多久的問題。故本書提出以不對稱作戰、拒止式嚇阻為基底的「整體防衛構想」,即以「正確的戰略」、「防衛的能力(含符合需求的武器裝備、訓練精良的軍隊)」、「強韌的抗敵意志」,使敵人相信國軍有能力使其奪島任務失敗,或至少讓其付出慘重而不願承受的代價,產生嚇阻戰爭的效果。

本書強調,建軍備戰應納入「預算」及「時間」兩個關鍵因素,評估成本效益,律定優先順序,調整「制空、制海、反登陸」的防衛構想,改為區域拒止(註1)的概念:空域拒止、海域拒止、灘岸拒止、縱深拒止,置重點於嚇阻&反制全面進犯,並將「籌獲期程短、戰場存活力高」納為首要考量,減少籌建傳統載台:戰機、戰艦、戰車的投資,大幅增加「量多、價廉、易行、分散、機動、隱匿、精準」的不對稱武器及資電戰、網路戰的投資。

(註1:拒止非制空、制海的控制,只需要防止敵人有效控制,但自己也無法控制該領域,門檻遠低於控制)。

在架構上,「整體防衛構想」包括「戰力整建」與「作戰構想」兩大要素:

「戰力整建」是如何打造「整體防衛構想」,劃分為三大區塊,分別為:

1高存活戰力:這是最優先考慮事項,關鍵在C4ISR系統,整建要旨在能夠「機動、偽裝、隱蔽、欺敵、備援、快速修護、抗炸」。

2傳統戰力:這是國力的表徵,可以建立國民對國防的信心,但囿於國防經費有限,先進傳統載台價格昂貴,且戰場存活力低,整建要旨在「量少、質精、效高」。

3不對稱戰力:戰時是台灣賴以生存的關鍵。利用台灣地理環境的防禦優勢及敵人弱點,以較少的資源獲取戰術上最大的效果,整建要旨在「一大堆機動、分散、精準、致命的小東西」。

作戰構想是如何執行「整體防衛構想」,有四根支住:戰力防護、濱海決戰、灘岸殲敵、縱深防禦:

1戰力防護:這是先決條件,在解放軍先制攻擊,飽合攻擊時,以適當的方式保存一定戰力,才能在解放軍全面進犯時反擊。

2濱海決勝:在解放軍陸海半渡接近台灣附近海域時,運用不對稱戰力打擊敵戰略重心,削弱其全面進犯的能力。

3灘岸殲敵:在解放軍搶灘及空降階段,也是敵最脆弱的時機殲滅之。

4縱深防禦:在最壞的情況下,解放軍已成功登陸及空降一定兵力,運用一大堆權責下授,能夠獨立作戰的小部隊,擁有各式機動作戰所需的輕型武器,以地利、人和的優勢,在城鎮持續與敵周旋。

基於對現行後備制度的改革,並參考波羅的海三小國及烏克蘭的經驗,本書提出一個創新的構想:國土防衛部隊,以志願軍組成,目標是在縱深防禦機動作戰時,協同正規軍作戰,由「國土防衛指揮部」統籌指揮,仍隸屬國防部,以所在社區為作戰責任區。其深層意涵是台灣人民展現強韌的自我防衛意志。

本書對軍事以外的關鍵問題也有著墨,一是台灣內部國家認同與意識型態岐異的問題,二是美軍會不會投入或協助台海防禦,以何種方式?

1國內分歧:本書認為全民團結一致,至關重要。書中指出「和平主義者」認為兩岸人民不應有敵意,任何理由都不應兵戎相向,但兩岸軍力懸殊,台灣應積極與對岸對話協商,避免戰爭,李認為這是在鼓勵對方動武。「愛台主義者」則認為中共亟於併吞台灣,不但全盤否定中國,也拒絕對話,製造抗中保台的氛圍,這是在激怒對方動武。李主張台灣應該區分中國與中共,理解中國人民百年屈辱的國族情感,消弭仇中、反中氛圍,營造兩岸善意,軍事上尤須慎防擦槍走火。

2美軍介入:李主張台灣的安全取決於全民的防衛決心,對美國的合理期待是,台灣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美國就值得信賴,反之則否,因此台灣應努力讓自身的利益與美國利益結合。美軍可能的軍事支援一是間接支援:包括軍售、C4ISR協同作戰,乃至對中共發起關鏈性網路及低軌軍用衛星攻擊等。二是美軍直接參戰,包括組成多國部隊介入,但台美聯軍到目前不可能。

我的札記

一、本書有全般構想,又有具體規劃,洵為難得,可謂拋玉引玉或引磚。但具一定專業的讀者在防衛構想及籌獲武器系統清單優先順序容或不同意見,相信透過相互辯論攻錯,激起火花,從而取得共識,這正是作者所樂見的。

二、軍方長期以來建案成本效益評估不足,機會成本概念亦欠缺,面對我國防投資嚴重短缺,敵我軍力質量差距大幅傾斜,戰爭面貌也大幅改變如俄烏戰爭所演示的場景,仍偏好傳統的武器載台,雖言必稱不對稱,但防衛作戰思維及預算投資改變有限。更令人擔心的是深層的軍方文化因素:yes man文化、形式主義及不尊重專業,不鼓勵思考及辯論,如何引動嚴肅的戰略辯論,乃至典範轉移?

三、現行後備部隊220萬,大而不當,幾無戰力,在預算、裝備、訓練等方面均嚴重不足,亟需大刀闊斧改革。目前新設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旅擴充到十二個,教育召集增加到十四天,已走上正確的一步。本書主張建立新的國土防衛部隊,那原來的後備指揮部管轄後備軍人還存在嗎?如維持,相互的關係及分工為何?如裁撤,則何以組建新的國土防衛部隊就能改變原先的困境?務實的作法是現狀改良,依據防衛作戰需求律定員額,滿足遂行任務所需的預算、裝備、訓練,來源除了志願役、義務役退伍一定年限內,新增志願人員,特別是具義消、義警、義交、救難、保全背景者。

四、藍營「和平主義者」中有一小部份是天真愚騃人士、投降派、買辦,但他(她)們盤據政壇及媒體,加上北京大外宣認知作戰推波助瀾,看似聲勢浩大,但不為多數國人認同,逐漸萎縮。綠營激動的「愛台主義者」是少數基本教義派及相關知識不足的年輕綠粉,但非政府及主流。困難在1、衝突的根源是中國的民族復興夢及習政權的政治需要,蔡政府雖一貫維持戰略冷靜及自制,兩岸溝通對話迄無進展。2、北京霸凌不斷,很難約束綠營自發地激憤。3、我傾向樂觀看待,多數國人的共識已逐步形成,即在維持現狀-主權獨立及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尋求兩岸和平互利。

但當權者的責任當然是竭盡所能避免戰爭,應儘可能親善中國人民並持續向北京釋出善意。

五、美國及其盟邦基於爭霸的因素及認知這是民主制度及生活方式之爭(且是其國民、輿論普遍的認知),加上台灣的地緣戰略地位及其民主成就、經濟成績,很長時間會將台海視為其核心利益。我們可以樂觀的判斷:1、美國將會提供台灣所需的武器系統及後勤支援,甚至租借或軍援。進而2、C4ISR協同作戰 3、可能對中國發動關鏈性網路及低軌軍用衛星攻擊 4、聯合盟軍陳兵西太平洋威懾乃至阻擋解放軍全面進犯 5、一定強度的經濟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