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中國新總理兩會記者會「首秀」 沒有金句但向民企和外資喊話

李強
63歲的李強是習近平團隊的核心幕僚之一,2000年代初, 習近平主政浙江時李強擔任其秘書長。他後來主政江蘇和上海。

3月13日上午,第十四屆中國全國人大第一次記者會召開,中國新總理李強揮手走進會場,緊隨其後的是新任副總理丁薛祥、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

這是李強作為中國總理的「首秀」,他長期在地方政府任職,並無豐富的中央政府工作經驗,因此他的形象此前在全國和世界舞台上也不太為人所知。

每年中國的「兩會」上,有「一頭一尾」兩出重頭戲,分別是開幕時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以及閉幕以後的總理記者會。

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學家蘇月表示,記者會上李強沒有回答挑戰性強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他缺乏在國務院的工作經驗。

「儘管他的表現與其前任截然不同,但他所面臨的經濟挑戰卻是相似的,李強並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提出新的、強有力的政策倡議。這意味著李強至少在上任的第一年,在政策決策方面的主導權有限,政治局會議仍將是評估中國政策方向的關鍵。」蘇月表示。

會場
會場

5%的目標「並不輕鬆」

李強再次提及今年中國定下的GDP增速目標。

他說,「今年,中國經濟預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這是我們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確定的。當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突破120萬億元,基數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戰不少,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並不輕鬆,需要倍加努力。」

今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一公布,立刻引發廣泛關注,因為該數值低於幾乎所有機構和經濟學家的預測。

但李強也列舉了中國經濟的優勢條件,「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基礎厚實等,更重要的是制度優勢顯著。」

他還補充,「從最近兩個多月情況看,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企穩回升態勢,一些國際組織也調高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長風破浪,未來可期』。對此,我充滿信心。」

此前經濟學家分析,5%這個目標傳達的信息,隱含著政府對風險的考量,比如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以及萎靡不振的樓市。同時也暗示對於互聯網等行業的監管不會因為刺激經濟而放鬆。

上海豫園
疫後的經濟復蘇,消費是難點。分析稱中國服務消費恢復將顯著快於商品消費。

對民企和外資喊話

在首次總理記者會上,李強著墨最多的部分是民營企業和外資。

他表示,「我長期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工作,經常有機會與民營企業家交流,對他們發展中的期盼和顧慮還是比較了解的。確實,去年有段時間,社會上有一些不正確的議論,使一些民營企業家內心感到憂慮。」

他說,在發展民營經濟這個問題上,「我們是旗幟鮮明、堅定不移的」,而且「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我們將在新起點上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對於外資,他說,「中美兩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從對方的發展中受益。我去年大部分時間是在上海工作,接觸了不少包括美資在內的外企高管,他們都告訴我看好上海、看好中國。這些都表明,中美可以合作、也應該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為。圍堵、打壓對誰都沒有好處。」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從李強的履歷也可以看出來他的風格——他在上海、浙江主政過,也在香港念過書,他的風格比較重商,他對西方資本不會抗拒,但是也不會全盤接納,主要因為中國國情有其特殊之處。

莊太量稱,他一上來就給民營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是因為之前管得比較厲害,所以他現在也有必要出來說明政府的立場以穩經濟為主,安撫民營企業。他還在傳達信號,炒作中美關係是政治操作,不是事實,而對外開放是中國繼續要走的路,望外資來投資中國。

蘇月稱,李強試圖向私企和外國投資者保證,中國政府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但是,「即使李強作為一個親商的總理出現,並且在浙江和上海的任期內有良好的記錄,但缺乏制度化的措施意味著信心不會立即恢復。」

「兩個毫不動搖」指的是,「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正在收看記者會的居民
正在收看記者會的居民

展現個人特質和重點方向

雖然李強沒有很強的「金句」風格,但各媒體仍然普遍提及他在政府機構改革問題上的表述。

作為最後一個問題,李強對此回答比較詳盡,分了四個部分。

他提到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我長期在地方工作,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我們要推動各級幹部多到一線去,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向人民群眾學習,真正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

他還提到「提高創造性執行能力」——「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都要有服務意識、發展意識,特別是在履行審批、管理職能時,不能光踩剎車、不踩油門;不能盡設路障、不設路標;凡事要多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地只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

本次兩會上,除了人事變動外,《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得最多關注,其中對金融領域和科技教育領域的改革變動最大。

蘇月稱,李強花了最多篇幅談論促進民營經濟和建設服務型政府,反映出這兩個方面將是他工作的重點。李強幾次提到他在農村地區和基層政府的經驗,這也意味著儘管他缺乏在中央的工作經驗,但他將更加關注政策的實施,並與地方政府保持聯繫。

「這總體上是個好消息,但也反映出李強的首要任務將是使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更有效率,而不是追求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蘇月稱。


中國總理與記者會

BBC中文記者 陳岩

Chinese Premier Li Qiang (R), alongside Chinese Vice Premiers Ding Xuexiang (C) and He Lifeng (L), attends a news conference following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China, 13 March 2023
Chinese Premier Li Qiang (R), alongside Chinese Vice Premiers Ding Xuexiang (C) and He Lifeng (L), attends a news conference following the closing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China, 13 March 2023

對於中國的政治肌體而言,「記者會」多少有些異物感,容易產生排異反應。高級領導人極少在國內舉行記者會,因此「兩會」後的中國總理記者會,幾乎匯集了中外媒體一整年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儘管記者會上的提問被普遍認為是已預設好的,但答問者時常會有超出預料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時任總理的形象。

比如朱鎔基,從副總理到總理,他主導中國十年的經濟改革,面對的社會複雜度和改革難度極高。

前五年作為副總理的朱鎔基已經開始劇烈地改變中國,1998年,在他履新總理後的第一次記者會上,點名鳳凰台吳小莉提問。後者問,「外界稱你是『經濟沙皇』,你喜歡這個稱呼嗎?」朱鎔基說,「我不喜歡這個稱呼。」他接著說,「但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種情緒化的表達在中共官員中並不多見。但彼時中國經濟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改革航路礁石密布,又恰逢長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大洪水,「地雷陣」和「萬丈深淵」的說法並不誇張。

雖然伴隨著不少副作用,但朱鎔基在任期內已為中國經濟成功打造出「三駕馬車」——分稅制改革盤活財政,使投資成為一架馬車;匯率改革、加入世貿,使外貿成為一架馬車;房改推動消費成為一架馬車。

中國保持了超過十年「低通脹、高增長」的經濟奇蹟。輿論普遍認為,繼任的溫家寶政府只是收獲了前任總理的改革成果,自身缺乏新建樹。

溫家寶在記者會上語氣緩慢,並且喜歡引經據典,鮮見出格的表達。直到他卸任前最後一次記者會,卻對於格外敏感的「政治體制改革」進行了罕見的表態——「我深知,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

到了李克強時代,他風格一變,語速快而輕鬆,喜歡用「金句」——比如,「用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群眾辦事的『爽』」;再比如,「人在幹天在看,現在是雲計算時代,我們要讓『權在用,雲在看』」——但沒有流傳特別廣。

不過李克強的經濟學功底有時透露出對中國經濟的獨特理解。比如在2020年的記者會上,李克強說,「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引發熱議。

李強的第一次記者會落下帷幕,沒有留下「金句」,或許是風格使然,也可能是新總理刻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