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疫情復燃!泰國、印尼、大馬連日確診破萬 連「防疫模範生」都失守防線

台灣疫情漸有好轉趨勢,其他東南亞國家疫情卻不太樂觀。泰國連日確診破萬,激起民怨導致國內示威抗議不斷。印尼則步上印度後塵,醫療體系已然崩潰,許多民眾慘因缺氧喪生。馬來西亞疫情延燒也看不見盡頭,無限延長封鎖政策,嚴重衝擊民生經濟。究竟東南亞各國怎麼了?有哪些我國可以借鏡的呢?一起來了解。

新冠肺炎大流行,泰國許多家戶備受衝擊,必須倚靠民間團體捐贈物資。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新冠肺炎大流行,泰國許多家戶備受衝擊,必須倚靠民間團體捐贈物資。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泰國數日單日確診破萬爆民怨 當局收緊防疫措施

泰國目前正面臨最嚴峻的一場戰役。4月初爆發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來不及擊退Alpha變種病毒(原稱英國變種病毒),又被Delta變種病毒(原稱印度變種病毒)入侵。單日新增確診數,一連數日破萬創新高。截止7月18日累計逾40萬人染疫,高達九成都是遭第三波疫情感染。而疫苗施打率低,也助長病毒傳播;在6600萬人口中,僅5%完成兩劑疫苗接種。染疫人數激增、醫療系統過載,激起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甚至因而爆發嚴重示威抗議。

為了避免醫療系統崩潰,當局將曼谷新航廈改為臨時醫院,緩解公共衛生系統的壓力。而為防堵疫情擴散,政府也宣布將針對曼谷及其他染疫高風險區,實施更嚴格的封鎖政策,包含擴大旅遊禁令、暫時關閉購物中心、實施夜間宵禁。

延伸閱讀》泰國確診創新高「單日破萬例」民眾示威 政府強力鎮壓

印尼單日確診連4天破5萬 儼然成「印度翻版」

印尼近來確診曲線垂直攀升,自7月14日起,一連四天的單日確診數都狂飆逾五萬人,已成為當今疫情最嚴峻的國家之一。儘管當局日前已宣布封城兩周,關閉購物中心、實施居家辦公等防疫措施,但並未嚴格執行也未能收效;再加上疫苗施打進度緩慢,導致醫療體系崩潰,許多民眾因缺氧而獨死家中,連消防員都必須忙著處理屍體,儼然步上先前印度的後塵。

眼見原定7月20日的解封日在即,疫情卻未趨緩,是否延長管制期限,官方仍在研議中。印尼身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解封除了須評估疫情走向,還須考量經濟發展。目前在印尼的台商已有76人確診、4人因病過世;有返台需求的台商已聯繫自費包機,預計於28日返台。

延伸閱讀》印尼確診數暴增又缺氧氣 宛若「印度翻版」

馬來西亞連六日確診破萬 民間發起「舉白旗運動」

馬來西亞疫情燒不停,自5月中旬以來,確診人數攀升,當局於是在6月初實施全面封鎖措施,至今已延續一個多月。但受到Delta變種病毒肆虐,近來疫情仍未見趨緩之勢。自7月13日起至18日,連續六天單日確診人數破萬;甚至有一處疫苗接種中心,爆出200起工作人員確診案例。當地病毒專家指出,未來兩周的新增確診病例可能翻倍,達到每天新增近兩萬人確診。

為了防堵疫情延燒,當局宣布,除非單日確診數低於4000人、疫苗接種率達到10%,才會考慮「解封」計畫。封城無限期延長的措施,嚴重衝擊民生經濟,民間開始在社群媒體發起「舉白旗運動」(#BenderaPutih)的自救活動,鼓勵在生活上有困難的民眾,能夠主動在家門口掛上白旗,尋求協助。

延伸閱讀》馬來西亞封城擋不住病毒 單日確診創新高 接種中心204人染疫

越南大增近6000確診創新高 多省市祭「居家避疫令」

過去曾為「防疫模範生」的越南,4月下旬也因Delta變種病毒入侵而失守,迄今全國63省市已有58個淪陷。7月18日,大增5887例確診個案,創下自2020年1月疫情爆發以來最高紀錄。然而,當地疫苗接種率仍偏低,9800萬人口中,僅約0.3%人口已完全接種。嚴峻的疫情,甚至衝擊了在越南設廠的製鞋龍頭寶成、紡織大廠儒鴻、鉛酸電池大廠廣隆、鋁合金壓鑄代工廠伸興,與板卡廠華擎等台商。

為防止疫情擴散,當局宣布實施「居家避疫令」,要求民眾待在家中,僅採買食物藥品或上班等基本必要行為可外出。除了工作場所、學校與醫院,公共場所群聚最多2人,多數大眾運輸工具也已關閉;城市邊緣甚至設置臨檢站,出示陰性證明者才能出入。

延伸閱讀》單日確診近6千創新高 越南擴大居家避疫令

新加坡爆夜店群聚 改變「清零策略」是病毒為新常態

新加坡原先本土疫情趨穩,不料近日卻爆發KTV夜店群聚感染,及裕廊漁港群聚感染,使得確診人數於7月18日飆升至88例,創下11個月來新高。為抑制疫情擴散,當局緊急關閉全國市場海鮮攤位,並安排攤商接受篩檢,同時呼籲未接種疫苗者避免外出,曾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應觀察自身健康狀況。

值得慶幸的是,新加坡疫苗施打率是亞洲「領頭羊」,截至7月17日第一劑覆蓋率已達73%。此外,新加坡也透過確實封鎖、全面追蹤感染源及嚴格檢疫,控制國內疫情;根據統計,在兩起群聚案爆發前,一周平均新增個案維持在20例上下。現階段新加坡政府規畫改變清零策略,轉將新冠肺炎的存在視為「新常態」——仍會傳播,但速度非常慢,試著學習與病毒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