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行動支付慢飛
工商時報【蕭麗君】 東南亞電商市場近年來快速起飛,不過有鑒該地區現金為王的觀念依然濃厚,使得行動支付迄今卻發展緩如牛步。 ■Mobile payments are ubiquitous in China. But cash remains king in Southeast Asia. 越南的裴梅芳(譯音)是狂熱的線上購物者。從衣服到個人護理用品,都是透過她的手機下單購買。不過多數時候,她卻寧可用現金付費。 這也讓她成為像是由軟銀資助的Grab與大陸騰訊等公司,瞄準的數億名用戶之一。這些業者正積極進軍東南亞蓬勃發展的網路市場,並且開發當地的行動支付業務。 不過該地區6億多名用戶,有超過7成並無銀行帳戶,遠超出全球3成的平均水準。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預料在2025年將達到880億美元。 隨著電商市場蓬勃發展,也近而帶動行動支付業務興起,想在東南亞說服裴梅芳這類消費者從現金轉向電子支付卻恐怕不太簡單。 現金支付方便、無門檻 住在河內的她,目前是一家營建材料供應商的經理。裴梅芳坦承,「我從未使用行動支付,因為我不知如何使用,它看起來有點複雜。」 行動支付在大陸無所不在。北京或上海的民眾可以一天不用任何現金就可到處消費。有些行乞者甚至接受行動支付。不過在東南亞,現金依然是王的觀念濃厚。 根據經濟數據提供機構CEIC指出,對於越南與印尼等平均月薪只有200美元的民眾而言,要說服他們從現金支付轉換為行動支付有其困難之處。 研究機構IDC調查發現,去年貨到付款高占電子商務交易的44%,而且至少在未來3年,它仍是最受歡迎的支付方式。 目前東南亞的行動支付市場發展依然緩如牛步,而且迄今也尚未有主導性的業者出現。 但這並不妨礙例如印尼的叫車服務業者Go-Jek的Go-Pay、總部位於新加坡的Grab的GrabPay、日本通訊軟體業者LINE的LINE Pay、越南Momo電子錢包公司M_Service與菲律賓的Voyager Innovations等進入東南亞市場的腳步。遊戲公司Razer也表示有興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業者搶進 提供各式服務 行動支付業者信心滿滿,相信他們有能力可把自己的平台轉換成為金融超級市場,從支付選擇基礎上,提供從貸款到保險等所有服務。 叫車服務公司Grab認為,「對使用者與商家而言,採用無現金支付的最大挑戰,在於現金無所不在,使用容易與便宜。」Grab目前已推出電子錢包服務。 該公司還表示,為打破民眾使用現金的習慣,他們企圖為無現金支付創造更多使用場合,像是通勤與配送食物等,以提高GrabPay電子錢包的使用情況。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的電子零售業者Lazada則指出,電子商務的貨到付款成本遠超出其他支付方式。 舉例來說,有時候顧客手上沒有足夠現金或是不在家裏,就無法進行貨到付款。在這些情況,產品被迫送回商家,讓流通成本因此增加。 然而行動支付則可解決部分這樣問題。他們可藉由第三方託管現金,到貨後再付款方式方便購買者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