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修復 是對臺灣文化遺產的珍視與承傳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是國定古蹟,走過一甲子,經歷風吹雨淋的風霜歲月後,教堂的結構和設施出現了嚴重的損壞,包括天窗和鋼窗的長期漏水、教堂的鋼筋外露,混凝土結構出現了裂縫與損壞以及教堂南北兩側的鋼窗嚴重鏽蝕;東海大學依據「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的嚴謹程序完成修復,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表示,路思義教堂的修復不僅是對一座建築的保護,更是對臺灣文化遺產的珍視與承傳。她強調,文化資產的修復與再利用,能夠讓歷史建築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價值與功能。
貝聿銘、陳其寬兩位建築大師設計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自1963年落成以來,一直是東海與臺中著名地標,更成為臺灣現代建築的重要代表;這座由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陳其寬規劃設計的教堂,以其無柱、無樑、無牆、無屋頂的獨特結構而聞名,成為全球建築界的經典之一。
路思義教堂修復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天窗和鋼窗的長期漏水問題。東海大學表示,由於教堂設計獨特,天窗的排水系統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無法有效處理雨水,導致內部結構受損。修復團隊採用了最新的內視鏡技術,細緻檢測並清理了天窗排水管道,同時增設不鏽鋼網與高腳落水頭,有效防止未來發生堵塞,確保排水系統的長期有效運作。
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是此次修復的重點之一。東海大學指出,多年來,由於風雨侵蝕,教堂的鋼筋外露,混凝土結構出現了裂縫與損壞;為了恢復其原貌並保證結構安全,修復團隊使用專業的鏽轉化劑與無收縮水泥進行修補,不僅修復了外觀,也大幅提升了教堂的結構強度。
此外,教堂南北兩側的鋼窗也因早期的不當維修而出現嚴重鏽蝕。修復工程嚴格遵守「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的規範,對鋼窗進行了拆解修復,並以耐久防鏽材料進行處理。修復後的鋼窗不僅美觀如初,也增強了防水功能。
東海大學說,在修復過程中,總務處同仁與修復團隊不僅專注於保護教堂的歷史價值與建築完整性,也同時考慮到了現代化使用需求。教堂內部的柳安木地板在修復過程中得以恢復原始設計,並在地板下方新增了管線空間,以確保建築的實用性,讓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建築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功能。
經過兩年的精心修復,這座歷經六十載風雨的古蹟再次以嶄新的風貌迎接世人。東海大學表示,路思義教堂的重啟,象徵著東海大學對於文化保護與歷史傳承的堅持,也為未來世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教堂將繼續作為東海大學的核心,見證學校的發展,並為世世代代傳遞信仰與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