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證】網傳被貓狗舔恐致命的影片?專家詳解人畜共通傳染病

網傳「千萬不要被他們舔」的短影片,片中敘述曾有國外病例被貓舔而昏迷 9 天,因為貓的口水中有「巴氏桿菌」、「巴爾通體」;還有人被狗舔而感染「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導致截肢。對此 MyGoPen 查證發現國外確實曾有數起類似病例,但求證國內專家,則表示上述細菌是犬貓唾液常見細菌、屬人畜共通傳染病;巴爾通體應是台灣疾管署所稱的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人類感染多為輕症、一般人甚至不用藥也能痊癒,除非是免疫功能差的幼童、老人或病患。


被貓狗舔恐致命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小心~
很多傷害來自無知
千萬不要被他們舔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台灣相關案例的狀況與專家提醒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疫學研究組組長李璠表示,不管是巴氏桿菌、或是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以致人類發生昏迷、截肢甚至幾乎致死的病例,在台灣「沒有聽過」,台灣最常見的犬類人畜共通傳染病是心絲蟲病、萊姆病。

但以心絲蟲病為例,人類因為狗狗而感染犬心絲蟲病差不多平均一年不到一例;而貓最常被提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是弓形蟲,雖然病例也極少,但因為弓形蟲若傳染孕婦確實會導致畸胎、流產,因此通常建議家有養貓的婦女,在準備懷孕時及孕期,可以先規劃好將家中貓咪寄養別處、避免棄養。

李璠強調,要避免犬貓人畜共通傳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心中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免疫系統較弱的人,例如嬰幼兒、老人、糖尿病足的患者、新冠病毒篩檢呈陽性的人,或是免疫低下的人,例如癌症患者、孕婦、接受器官移植者、愛滋病患等等,這些族群都要特別小心。

即使一般人平常和貓狗玩耍之後都應該立刻洗手,而身體有傷口的時候,也要避免傷口接觸貓狗寵物,平常也應避免共用食器,你一口我一口、或是玩親親、共睡一床等,而上述有免疫問題者則更應該注意、不可接觸貓狗排泄物,因為排泄物通常帶有更高的致病原。


關於影片提及的巴爾通體與貓抓熱

至於影片中所提到的「巴爾通體」,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庫則稱為「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疾管署只有在 2010 年底曾公開提醒,貓抓病疫情較前兩年同期高出 2 倍多,疾管局籲請民眾避免被貓抓、舔或咬傷,以降低罹病風險。

當時國內疫情出現高峰,俗稱為「貓抓熱」、「貓抓病」的巴通氏菌當年度共通報 65 例,高於往年的 20 多例,此後疾管署再也沒有發出任何疫情警示。

疾管署表示,巴通氏菌在台灣的發生率約在每 10 萬人口 0.03 至 0.28 間,較常見於 5 到 14 歲的小孩,以及 25 到 34 歲的年輕人,約有 40% 的貓終生帶有巴通氏菌,而根據 2007 年對動物宿主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調查研究,台灣 14.77% 家貓血清抗體呈陽性,另有 16.89% 家貓飼主的血清抗體呈陽性,但巴通氏菌並不會人傳人,所以感染巴通氏菌的人不需要隔離

疾管署表示,巴通氏菌 90% 以上的患者是被貓(甚至是看起來健康的貓,且通常為幼貓)咬、抓傷或舔舐傷口而感染,約有 50% 到 90% 的病例於咬、抓傷部位出現紅色丘疹,其他症狀還包括倦怠、淋巴腺炎及發燒。

人類感染巴通氏菌通常不嚴重,多數免疫功能正常的一般病患在 2 至 3 月內,不給藥物也能恢復,但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則應該接受 1 到 3 個月的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要避免巴通氏菌,應限制寵物貓接觸病原,並維持乾淨的飼養環境,例如限制外出等,飼主有傷口時,傷口避免接觸到貓,平常要防止被貓抓或咬,如被抓咬應迅速清創消毒、嚴重的話應該趕快就醫。



諮詢單位: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疫學研究組

資料來源:

衛福部疾管署 - 貓抓病
衛福部疾管署 - 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