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合ITER進度嚴重落後 首度完整測試延至2039年後

所謂的核融合,和我們目前所熟知的核能發電剛好相反,它是讓2個質量較輕的原子在足夠強大的外來能量加持下,克服所謂的庫倫斥力而互相結合,產生巨大能量的過程。核融合之所以備受期待,是因為產生的氦元素輻射半衰期比起現有的核電廠縮短很多,核廢料問題相對容易處理,成為新能源中的明日之星。

目前對於核融合的研究,分為2大主流。其中設於法國,由美歐日韓以及印度俄羅斯等30多國合作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使用超大磁力圈來進行侷限性核融合反應。

這個磁力圈的強度是環繞地球磁場的28萬倍;此時,由外部注入氘和氚的氣體,並以電磁波進行加熱。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影片內容指出,「當電漿逐漸加溫,使氘離子和氚離子有足夠能量結合成為氦原子,這個反應將可釋放大量的能量。」

按照最早的計畫,氘元素與氚元素的結合實驗要在2020年啟動,但新冠病毒疫情完全打亂ITER硬體建設的供應鏈,實驗的進程被迫一延再延。

ITER秘書長巴拉巴斯奇表示,「原本預定2035年可進行氘氚反應,現在要延到2039年,這是新的目標。為此我們必須證明反應爐可全力運轉,藉著氫和氘做出完整的電漿流。」

工程延宕的影響之一,就是預算超乎預期的膨脹。一開始的預算額度是50億美元左右,前一次的調整後的金額為220多億元。

巴拉巴斯奇指出,「我們現在估計還需要增加50億歐元,我不否認這是很大一筆錢。但我要講清楚的是,要把事做對,不能為了降低成本造成品質問題,這是我們無法接受的。」

換句話說,最新估計的經費額度突破274億美元,折合新台幣接近8900億元,而且還不能保證一定成功。面對氣候變遷問題以及持續增加的用電需求,ITER坦承無法期待核融合短時間就達成商業運轉。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美核融合實驗再突破 能量轉化輸出達1.71倍
核融合發電睽違半年再突破 淨能量增益超越前次150%
美國核融合重大突破 李海光:估商轉還要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