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站在「永遠在野」與「長期執政」的十字路口

賴清德副總統開始了他的「黨主席補選之旅」,下鄉聽取基層聲音。他對於剛剛過去的這場選舉,民進黨怎麼輸掉的,知之甚詳。他用的比喻是「煤礦坑的金絲雀」來解讀危機示警,用「已讀不回」來形容民進黨過去對民意變化的忽視。他看到問題了,可是要如何解決呢?下一場全國性的選舉時間只剩下一年多,來得及扭轉劣勢嗎?

賴清德副總統選「黨主席」與參選總統,是個「鐵人三項」的接力運動。是體力、腦力、親和力的賽事。他面對的是,一個持續還在下跌的執政黨聲望,以及勝選後氣勢旺盛的在野黨,仍然在攻城略地。

簡單來說,賴清德面對的主議題是:「民進黨是否將輸掉2024年的總統大選以及國會多數?」而輸掉2024年是否等於失掉整個未來?也就是國民黨全面復辟之後,民進黨是否從此之後,沒有機會再拿回政權?

從這次地方選舉的慘敗,民進黨輸掉了可以培養新秀的地方政權。而輸掉選舉的候選人,顯然沒有能力到中央任職而在1年內可以有執政成績。而「敗選聯盟」的印記將使民進黨未來一年,施政的正當性及創造未來希望的能量大受考驗。

黨主席兼總統候選人的壓力將不可想像,不可能只靠傾聽,只靠謙卑,只靠「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口號,就可以輕易渡過萬重山。他要如何「堂堂溪水出前村」?

民進黨內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危機意識?還是有人認為,「我們曾經拿下817萬票」而持續「自我感覺良好」?或是仍然覺得,「不選給我,要選給誰?」而仗勢凌人?或者寄希望於國民黨「一定會犯錯」?在野黨「一定會自亂陣腳」?而守株待兔?

從這次地方選舉過程,對岸共產政權採取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戰略,在戰術上也有極大變化。重點在不再高調刺激選民,讓民進黨及其附從媒體處於「驕兵」狀態。讓「討厭民進黨」的情緒高過「提防國民黨」,更深埋了「害怕共產黨」。一個延長役期的政策方向,可以被扭曲打包成「年輕人上戰場」的恐嚇情緒勒索。

雖然這並不是民進黨敗選的主因,但是民進黨並未掌握多數年輕選票卻是此次選舉的一個大警訊。也就是說,民進黨推出的候選人,吸引不了年輕人選票。連「18歲公民權」的公投,民進黨都守不住。

仔細研究從2014到2018及2022三次地方選舉的民進黨得票率,竟然是節節敗退,從接近600萬,跌到472萬。這百萬以上的選民流失,看來並非轉投國民黨而是不出來投票。民進黨既然對民意「已讀不回」,那麼投票日,選民就是「出門不投」。

對賴清德來説,當務之急是讓這些「綠色不投票族」,再次走入投票所,圈選民進黨。這並非魔術,而是回到「黨外時代」初心。那個在街頭打拼,打死不退的「黨外」。如今必須禮失求諸野。

找回初心,就是找回真正的「民進黨」。過去多少年,執政的當權派遠離了初衷,也與民主化過程中的同心賢人(like minded worthy people)斷了連繄。許多過去的熱情忠誠支持者,這次選舉都冷眼旁觀,1126晚上,民進黨選情一路落後,他們關上電視,睡覺去。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賴清德的「黨主席的第一堂課」是找回這些心已冰冷的支持者。民進黨必須改頭換面,老中青三代都要換血,除了請回初心,還要注入新活力,而時間只有一年。

那麼「賴清德憑什麼?」就是大哉問了。這是一場人的聚集,這是一場「大時代議題」總疏理,這是危機總動員,這是「未來大整備」。如果這樣的賢人總集合,理念全貫徹,台灣大未來,創造新時代,沒能出現藍曬圖,「賴清德憑什麼?」就從期待轉變成反諷。

歷史只給一次機會。民進黨正站在「永遠在野」與「長期執政」的歷史十字路口,而賴清德的抉擇是關鍵的板機點(trigger point)。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