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還在靠「60+老人」支撐的台灣社會,低薪年輕人如何能有志氣?

台灣在2025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達468萬人。2032年達到600萬,2041年將佔上700萬。人口結構上,現在60-69歲的人有315萬,70-79歲的人有160萬,80-89歲的人有72萬。另一端是0-9歲的人193萬,10-19歲的人有205萬,20-29歲的人有301萬。

目前人口總數在2千3百37萬。這樣的人口變化,對於未來的總統大選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沒看到各黨候選人提出一個具有時代感的論述。

台灣將迎來史上最大的退休潮。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最大的嬰兒潮出現在1958到1966年之間,出生人口達378萬人;而今年這些人都陸續到了6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而到底65歲是否就要退休?其實越來越有爭議。因為醫療發達,內政部公布2017年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4歲,其中男性77.3歲、女性83.7歲。如果退休年齡往後推進到70歲,對於台灣社會生產力的貢獻可能是另一種局面。當然這是需要很精細的研究討論。

因為有「嬰兒潮」的人口高峰,加上後來「少子化」的衝擊,今天事實上,許多年齡在30-50之間的男女,在經濟上仍然靠著上一代的支撐,不論教養再下一代或住家及工作。相互之間的經濟依賴是現實存在的。過去論「老齡化社會」說,未來年輕一代每三到四人要供養一名「老人」(65歲以上人口佔比在20-25%)。其實說法太嚇人,也太不符合事實。現在多的是「65歲以上老人」仍是家庭收入開支的主要支柱。問題是,仍然靠「60+老人」支撐的社會,低薪年輕人要如何有志氣?

最近幾年,台灣選戰候選人都太偏好談論20、30歲的人的投票行為,卻疏於注意仍是家庭主要生活支柱的「老人」需求。

根據衛生福利部在2017年針對老人狀況調查(每隔5年調查一次),當時55歲以上的人口達649.9萬人,而其中有73.7%住在無電梯設備的公寓或透天厝。這就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長者生活需求,也同時是照顧10歲以下幼兒家庭的需求。

根據《財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衛福部長薛瑞元在接受《財訊》專訪時,也直言:「未來最大的內需產業,就是銀髮友善住宅。」顯見「退休宅」已成為跨世代的共同需求。受訪者購買一戶退休宅所能接受的最高金額平均為585.5萬元,較前次調查的540.2萬元,多出8.3%。而在繳交退休宅月費(含房租、三餐、管理費)所能接受的每月最高金額,平均為16,550元,同樣高於前次調查的15,319元。

這樣的金額,可能還買不到理想的房型。

現在「打房政策」,絕對不可能達成一般民眾的願望。問題出在薪水已經是24年未合理成長。8年前,國民黨大敗,其中一個原因是藍營內亂過程中,有人提出「16年物價年年上漲,只有薪水不漲」,更叫喊「低薪是國恥」。結果兵敗如山倒。

八年過去了,口號可以改成「24年物價年年上漲,只有薪水不漲」。民進黨執政,是注意到這個問題,有微幅調薪,比例卻難抵通貨膨脹。國民黨敗了,對於這個切身之痛,卻沒有什麼做為。其他新興政黨也一樣沒有策略。成了藍綠白各色政黨共同逃避的「國恥」。

現在政黨都在買房、租房的問題上打混,把問題歸咎於炒房投機客,從囤房、空房,貸款限制,稅率鬆緊在「微觀調控」。但是最根本的「低薪」問題卻沒太多著墨,其實這才是真正解決選民煩惱的「宏觀調控」。老實說,是薪水太低買不起房子,這個「問題權重」遠高於房價上漲的市場趨勢。可是有哪個政黨敢說執政了就用何種政策來拉高年輕人薪資?

最近中國各省傳出公務員減薪,幅度在10-25%,而且恐怕還只是薪資下滑起點。美日歐台企業紛紛撤離中國,致失業率上升破20%,年輕人被迫「上山下鄉」。整個中國瀕臨崩潰。這個外部因素,讓台灣「低薪」問題又被延宕下來。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是整個結構性問題下拉,加上派閥、財閥誤判,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造成失落。同樣的結構性因素又襲擊中國,未來「失落的三十年」,將慘烈的輾壓中國。台灣則毫無「失落」的理由,大企業狠狠的賺錢(有些連Covid-19 期間都沒影響),卻吝於分配給員工。看台灣過去24年的國民所得的國家統計就一目了然。從1萬多美元成長到3萬多美元,接近三倍,可是普羅大眾的薪資接近原地踏步,這也太違和了吧?錢都去哪兒了呢?答案是貧富差距擴大。台灣人在國家統計資料是被歸列「已開發國家」,但實際許多人是生活在「開發中國家」。諷刺啊!

工商時報社論(2023-03-22)論述,以2021年為例,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109.1萬元。所得以五等分位來比較,最高的20%家戶220.6萬元、年增1.3%,最低的20%家戶35.9萬元、年增1.1%,其差距倍數已擴大至6.15倍、年增 0.03 倍,不但持續三年上揚,創下近九年來最大,而且吉尼係數達到0.341、年增 0.003,是十年來最高。

如果所得以20等分位來比較,最高5%,將比最低5%,所得高達150倍左右,(2020年綜所稅申報資料,分成20等分位來看,最低5%,平均所得3.4萬,最高5%平均所得505.3萬,相差約149倍)更張顯所得分配的巨大差距。比起10年前,只有不到100倍。這樣的差距引發的「相對剝奪感」社會矛盾必然加大。

幾位領先的總統候選人論說這個問題時,最好要綁好安全帶。因為這是一個不可能討好所有選民的議題,也不是「居住正義」這麼抽象的「走街頭」,就可以消除選民心中的無奈與不滿。

走在大都市捷運上,常常看到20-30歲的女性,身上揹著價格超過10幾萬元的名牌包包,有些更貴更誇張。男性年輕人也一樣,穿戴名牌,都不便宜,拉著進口行李箱都是「十戶中人賦」。有人自稱「月光族」。就是每個月都將薪水花光。他們多數住家裡、吃家裡「靠老」。看來他們對未來也沒打算,也沒能力奉養家中老人。但是他們有投票權。這些人都把票投給誰?還是他們根本對台灣未來,什麼都無所謂?

中國因為政治專制,年輕人找不到出路,流行「躺平」,胸無大志。台灣則民主自由,但是薪水太低,買不起房子,乾脆追求「小確幸」,吃好、穿好,玩好,買名牌,不用大腦,不求大志。現在還有投機政客討好他們,信口開河騙他們選票。

AI正在取代許多專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用大腦的年輕工作者,基層工作的素質還不如AI。因此,危機還在不久的將來。可是眼前的2024大選,有誰來真正關心台灣的未來?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