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善彥》神社不是主題樂園,更不是cosplay背景!

本田善彥》神社不是主題樂園,更不是cosplay背景!
本田善彥》神社不是主題樂園,更不是cosplay背景!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在日本,神社是座神道的宗教設施,不是主題樂園,更不是玩Cosplay的背景,神社供奉天神祗、皇室或氏族的祖先、偉人與義士等靈魂,向信徒提供服務。

日本庶民和在地神社間有無數生活上的記憶,不僅是年初的「初詣(年頭的參拜)」,祈祝新生兒健康成長、還有祈祝升學、發財發展、舉行婚禮等,與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例行節慶間有密切關係。

不過,日本人到底有何宗教觀?據宗教學家阿滿利麿的論述,日本社會常被視為「無宗教信仰」,但嚴謹地說,多半日本民眾不太熱中於有特定教祖和明確教義的「創唱宗教」,多數日本人都生活在以禮拜土地和祖先為核心的「自然宗教」之下,如此,神道可謂「自然宗教」系譜下的一種。

戰敗前,神道和佛教這兩個本來屬性不同的宗教,基於社會歷史的脈絡,早已與日本人生活融為一體。例如,每逢除夕到元旦,參拜神社的多數民眾,到了八月的盂蘭盆返鄉掃墓;在教堂或傳統日本神明前舉行婚禮家庭,長輩過世卻請和尚念經。一般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看似宗教儀式的行為模式,早融入民俗習慣的深層,但不意味日本人就是這些宗教的敬虔信徒。

台灣當然與日本大不同。因為台灣曾接受過日本殖民統治,日據時代,特別是西來庵事件後,為避免以民間信仰為基礎的抗日活動再發生,總督府推動「寺廟整理運動」,不少寺廟改為神社,到三○年代,隨著國家總動員體制强化,為了加強對思想上的控制,開始要求小學生在例祭日參拜神社。後來,隨著皇民化運動推行,神社參拜是更強制推行。

日本戰敗後,台灣神社移歸財政處接管,依所需改為社教機關,部分神社並轉為忠烈祠等他用,相關構件亦是改建再利用。早期的神社建築轉為觀光景點等再利用,當然沒問題,因為其已喪失宗教功能。

不幸的是,日本殖民統治和當時的國家神社有密不可分關係,保留神社等行為,被視為將日本殖民統治正當化行為,自然會引起激烈爭議。台灣民眾因有複雜的歷史因素,對日本的表面情感還不差,不過多數人對日本的理解停留於表層膚淺意象,也有些人為了與「中國」保持距離,遂有利用日本的念頭和盤算。其實,日台之間一向都有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

台灣的「神社」供奉日本神祇到底妥不妥?主要是在地政府保障信仰自由,有真實信徒在,主持儀式、服務信徒的神主或宮司也在,我身為局外人沒有任何意見。

但不管是當旅遊景點噱頭,還是有何政治目的或盤算,神社還是座宗教設施。我能否請求「饒了我們吧,不要有事沒事拿我們當道具,吃我們的豆腐,可以嗎?」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桃園市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官網截圖。

●原發表於聯合報,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