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派權力大增 歐盟「綠色新政」下個5年怎麼走

歐盟「綠色新政」下一步(1)(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4日專電)6月10日凌晨,歐盟大選席次的黨派版圖出爐後,選前就被熱議岌岌可危的「綠色新政」前途,更確定蒙上一層濃重的陰影。

「過去所有的成功,現在都可能因極右派和法西斯政黨在這次選舉的結果而被削弱」,綠黨籍的前德國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Bärbel Höhn)接受中央社採訪直言。

她表示,過去5年歐洲聯盟(EU)「綠色新政」(Green Deal)的成就,包括一個運作良好的碳交易體系(ETS)、擴大建置綠色能源,並決定2035年起所有出廠新車都必須做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等等。

在歐盟帶領下,歐盟成員國家在「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根據「巴黎氣候協定」目標衡量的進度下,從地球暖化攝氏4度的路徑,改善為暖化攝氏2.3度至2.4度路徑。

然而,牽動歐盟機構人事換屆的6月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改選結果,想要限縮歐盟組織權力、反對環境政策衝擊農民利益的「疑歐派」極右勢力大幅成長;相對地,過去5年積極推動「綠色新政」的綠黨席次則大幅滑落,一消一長,牽制了歐盟下一個5年屆期的氣候政策進取性。

歐洲議會選舉後,最大黨團「歐洲人民黨」(EPP)黨魁韋伯(Manfred Weber)第一時間就表示將討論撤銷歐盟2035年內燃機引擎新車禁售令,對同黨團正尋求連任的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過去政績「扯後腿」。

大選前,農民團體因反對「綠色新政」多次上街抗議,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唯恐極右派拉走太多農民選票,在選前便已施壓范德賴恩放鬆對農民的減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要求,選後又想要歐盟對汽車、石化產業也讓步。

在6月10日歐洲政治新聞網站Politco舉辦的選後情勢論壇上,贊助商德國石化集團拜耳(Bayer)公共關係、科學及永續執行副總裁貝寧格(Matthias Berninger)明白說出企業界對歐盟新政治結構的期待:「多點蘿蔔、少點棍棒」。

獲得歐洲議會第2多席次的「社會民主黨」(S&D)代表則在前述論壇強調「綠色新政」應該持續,並擴大成為「綠色社會新政」(Green Social Deal),強化基層民眾的社會保障面向,並主張「歐洲人民黨」正與其他中間派黨團籌組的多數聯盟應納入綠黨。

另一方面,相對多數的右傾黨派則傾向將「綠色新政」導向更多促進產業競爭力的面向。

歐洲議會競選期間,「歐洲人民黨」的策略便是以產業轉型機會來為「綠色新政」辯護,少談節能減碳的限令和負擔。例如范德賴恩在4月一場辯論會上說,全世界都在追求綠色科技,歐盟是其中的領先者,應該要持續擁抱這個「未來的經濟」。

綜觀過去5年歐盟「綠色新政」的里程碑,包括「歐盟氣候法」(Eurpean Climate Law)完成立法,將歐盟2050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寫入法條,也就是達成二氧化碳淨零排放,並設定2030年前將比1990年減少排碳55%。

今年2月歐盟更加碼設定到2040年減排90%的階段性目標,以提高迫切性。

此外,還有通過「淨零產業法」(Net-Zero Industry Act),希望透過簡化投資審查、放寬政府補貼限制、減稅等方式,加速扶植歐盟的再生能源產業。

歐盟也通過「關鍵原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旨在分散綠能、科技產業重要的原料供應來源,減少對特定國家尤其是對中國的依賴。

歐盟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並進入落實前的過渡期,要求外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必須符合歐盟訂定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GHG)排放標準,否則就得另繳一筆排放許可費,因此也被稱為「碳關稅」。

前述3項法案既是氣候政策,其實也是產業、貿易政策,都有牽動對外經貿關係的效果。

相對的,對歐盟境內強制或鼓勵減碳的政策,雖然通過了提高建築節能目標、規定包裝減量、要求產品以永續概念設計、消費者有權要求製造商維修產品、防止企業「漂綠」等規則,但也有退縮之處。

最明顯的縮手就是農業領域。包括2月歐盟執委會宣布撤回限制殺蟲劑法案,該法案目標在2030年前減少一半化學殺蟲劑用量;同時執委會放棄要求農業部門在2040年前減少甲烷、氮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30%的目標。

歐盟既要照顧農民,又想降低汽車產業負擔,還得顧及一般民眾生活能源成本,難以面面俱到。歐盟若要達成淨零,回頭擁抱核能的議題隨之浮上檯面。但核電在不少歐洲國家是如同馬蜂窩的敏感議題,說服力並不普及。

霍恩認為,歐盟「綠色新政」對農民讓步是個錯誤,只會使農業生產更難以永續;汽車產業也該加速向電動車轉型,否則將被中國吃掉更多全球市場。因此並非哪個部門先後的問題,而是所有部門都該同時行動,因為氣候危機已惡化。

不過,資源分配仍是無法避免的困難抉擇。根據歐洲議會綠黨議員委託智庫Institut Rousseau所做的研究,歐盟要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每年估計需投資1.5兆歐元(約新台幣50.5兆元)。

「『綠色新政』還會是下一屆歐盟的優先政策嗎?」在地緣政治新形勢下,歐盟加強國防成為新重點,大幅提高防衛投資將排擠其他政策資源;極右派崛起,也可能牽制歐盟推出更積極的環境政策。

最有機會持續獲得歐洲政壇關愛的,大概就是在「經濟安全」框架下的綠能轉型、提高產業競爭力政策。未來「綠色新政」招牌若換成「綠色競爭力新政」,大家應該不會太意外。(編輯:周永捷/馮昭)1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