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被汙名? 醫師反駁:害慘一堆經濟支柱
端傳媒昨(14日)發表一篇文章〈你知道被汙名的檳榔,養大多少台灣農村孩子嗎?〉,5千多字報導中,詳細介紹了檳榔的產值、安定農村的角色,以及檳榔產銷文化。不過,有讀者認為,檳榔就健康、環境層面而言,究竟是弊大於利,不應該一味幫檳榔洗白,而在網路上引發討論。成大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陳畊仲發文〈你知道會致癌的檳榔,害死多少台灣經濟支柱嗎?〉反駁:「身為與癌症奮鬥醫師,我堅決反對檳榔產業!」。
陳畊仲指出,檳榔沒有被「污名化」,它確實會「致癌」,並非報導所述添加物才致癌。檳榔就是致癌物,只要少量就會致癌或造成口腔纖維化,戒掉也不會恢復,而且無法透過任何方式減少副作用發生機會。
其次,「嚼檳榔能提神」也是假象,之所以會讓人感覺興奮、心跳加速、血液增加是因為含有檳榔鹼,正常人體代謝後反而會感覺累,所以要一顆接一顆去吃,其實很傷身。
就算不考量健康因素,醫療資源也會因為口腔癌而遭到排擠。陳畊仲表示,「非癌症病患手術漫長等待,以及病床短缺,檳榔絕對脫不了關係。」,一位口腔癌病患手術需要1整天,住院1周以上,動用口腔顎面外科、麻醉科和整型外科超過10位醫護人力,耗用大量醫療資源,相對排擠其他病患。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也在臉書上表示,原文提到好幾點都很有趣,「但可惜都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代價」。他指出,檳榔破壞山坡地是事實,光是檳榔產業所破壞的平地、淺山與中海拔山坡地就不知道有多少,流失的不只是水土,而是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