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投資者開始冷淡中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去年11月發生白紙抗議運動後,政府取消了嚴酷的封城政策,全面核酸檢查也不再繼續。從新年開始,去中國旅行也不再受隔離限制。

結束清零政策也許是個好消息,即便如此,歐盟-東盟經濟委員會執行主任韓弗雷(Chris Humphrey)認為,同中國脫鉤以及將供應鏈多樣化的決策已經做出。"東南亞已感受到直接外資投資的增長,並從中得到好處,而在中國最近以來則沒有看到這一變化趨勢"。他補充說,"對許多商界人士而言,中國不再是亮眼市場,而東南亞則逐漸成為亞洲、乃至全球作業的一個組成部分。"

2021年歐盟成員國在10個東盟國家的投資高達近265億美元,根據東盟統計署的數字,歐盟的這一投資數額同比增長了14%。2020年和2019年歐盟國家在東盟的投資額分別是185億美元和61億美元。

上月舉行的首次歐盟與東盟峰會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從"全球門戶"項目抽取100億歐元投資東盟。"全球門戶"項目是歐洲針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而發起的。

歐中關系正在脫軌

雖然歐洲在華投資近年來並未枯竭,但分析人士指出,雙邊政治活力卻發生了根本變化。

2021年以來,歐中關系明顯惡化,當年,歐盟宣布對中國數名在新疆嚴重侵犯人權的負責干部進行制裁,而作為反制,北京也立即宣布對多名歐洲政治家以及多個機構實施制裁。雙方的相互制裁斷送了2020年達成的歐中投資協議簽署與生效的前景,分析人士認為,近期內解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國變得不可預測、不可信賴,也不那麼很有效率了",這是去年9月歐盟駐華商會發布的報告中的一句話。

而脫鉤決不是單行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許成委博士指出,中國也在主動同西方脫鉤。

在華投資的多是大集團

北京實施的清零政策是投資者對中國市場表現猶豫的重要原因。即使中國很快啟動放開措施,但人們擔心政府還會很快收回該政策,或者疫情惡化、致死率居高不下。《經濟學人》最近描述的一個模型預測中國今年3月份之前會有高達150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

另一個憂慮來自美中敵視態度。美國也許將加深對中國的制裁,而這一潛在的長臂管轄也會要求歐盟方面給予配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RSIS)的講師克裡姆(Frederick Kliem)對德國之聲表示,"所涉及的企業多半是,其上游價值鏈在中國,下游部分則在全球。一些德國公司會受此影響,但它們已開始做出調整。"

去年9月榮鼎集團的一份調查指出,在華投資的歐洲公司集中於不多的幾個大集團,以德國企業為主。德國三大汽車巨頭大眾、寶馬和奔馳以及化工集團巴斯夫佔據2018年至2021年歐洲在華投資的三分之一。2021年,在華投資最多的前10名歐洲企業佔71%的份額,而在華進行收購的歐洲公司在2021年的表現呈4年來最差。

該調查還寫道,即便針對疫情的防控措施解除,在華投資仍然會繼續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公司,中國政府歡迎它們的到來和存在。

東盟吸引歐洲投資

與此同時,東南亞國家對歐盟投資者有越來越大的吸引力。丹麥玩具知名品牌LEGO集團去年11月在越南投資10億歐元建廠,這也是LEGO建造的第一間碳中和工廠。荷蘭垃圾發電集團Harvest Waste計劃在菲律賓第二大城市宿務修建最先進的工廠。

從脫鉤中國獲益最大的國家是越南。美國公司蘋果原本在中國生產其所有產品,正在考慮在越南設立MacBooks生產專線。由於韓國三星的大舉投資,越南是僅次於中國生產手機最多的國家。

依賴很難一夜之間切斷

當然,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歐洲投資商越來越多地將眼光投向東南亞,但當地還必須做好自己的功課,尤其是在法律法規以及尋找合作伙伴方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同中國抗衡。

"歐盟新的口號是在關鍵產品上,減少對任何一個國家的依賴。我們看到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的例子,長年建立起的商業關系不可能一夜之間切斷",布魯塞爾歐盟事務評論家伊斯拉姆(Shada Islam)這樣說道。

歐盟同新加坡簽署的保護投資協議已於2019年生效,但同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投資談判進展緩慢。正在進行當中的談判包括,印尼、泰國、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除印尼外,同其它4個國家的相關談判有望在數年後結束。

歐盟同越南也早在2019年6月就保護投資達成協議,但直到目前只得到歐盟27個成員國中12個國家的議會通過。越南總理範明政上月到訪歐盟時,呼籲各國說服議會,讓該協議過關。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David Hu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