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貿易報告:去年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案 中國占75%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4日專電)歐盟執委會今天發表年度貿易防衛行動報告,統計顯示中國占去年歐盟發動反補貼、反傾銷案件對象的75%,在歐盟目前執行中的貿易防衛措施占比也最高,凸顯中國是歐盟貿易爭端最大來源。

根據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前述報告的工作附件,去年執委會立案調查10個新反傾銷(anti-dumping)和2個反補貼(anti-subsidy)案件,其中9案是針對中國進口到歐盟的產品。

除了去年10月執委會主動調查中國進口電池電動車是否受到中國政府過度補貼外,還有由產業界控訴,對中國進口的移動式升降平台、生質柴油(Biodiesel)、赤藻糖醇(Erythritol)、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化工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至於歐盟針對貿易傾銷案件已採取的制裁措施,例如反傾銷稅,截至去年底仍執行中的對象涵蓋26國、共156項措施,以中國的72項占46%排第一;反補貼制裁措施執行中的有9國、25項,同樣以中國的10項最多。

執委會報告指出,歐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中第一個在反補貼調查中涵蓋「跨境補貼」者,也就是不只應對中國的傳統補貼手段,還針對中國政府將財政支援擴及中國企業在第3國據點的補貼行為,例如透過與歐盟自由貿易的地區,將受到中國財政補貼的產品出口到歐盟。

這份報告強調歐盟貿易防衛工具的有效性,包括截至2023年底歐盟共有182項貿易防衛措施可動用,較2018年的133項多了4成;在這些防衛措施下,截至2023年底有近50萬個就業機會因此受到保護,相較2018年時受保護工作則有36萬5000個。

執委會也表示,近年受貿易防衛措施保護的歐洲產業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玻璃和光纖等對歐盟綠能和數位轉型具重要性的部門。

除了中國,目前受到歐盟反傾銷措施的對象第2多是俄國11項,次為印尼8項、韓國和泰國各7項,台灣也與印度、泰國、土耳其同樣受到歐盟6項措施制裁中。至於歐盟反補貼措施的其他對象則包括印度、土耳其、埃及和印尼等。(編輯:韋樞)1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