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如何化險為夷?肺部黏液、呼吸困難…中醫:用這恢復自癒力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全球死亡人數迄今已經突破3千大關!根據日前《央視》報導,中國傳染病學專家鍾南山透露,從2名死者遺體解剖來看,肺部未出現嚴重纖維化,但是炎症很厲害,有大量的黏液,導致病人呼吸受阻。國內中醫師表示,武漢肺炎疾病後期,會出現肺炎消耗體力,造成呼吸困難、全身乏力,甚至呼吸衰竭,此時,可使用乾薑附子湯刺激機能,恢復循環、保留體液的湯證療法,並且配合現代醫學的支持性療法,才能化險為夷!
武漢肺炎疾病初期症狀:發熱、咳嗽類似感冒,未被注意
武漢肺炎被感染者初期可能僅出現發熱、咳嗽類似感冒的症狀,所以初期並沒有引起大家注意,隨後,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武漢大規模傳播開來。然後,大家才驚覺這個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性。這個令全世界都繃緊神經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是如何攻擊人體,科學家正在基因解密。
中醫師彭笙瑋指出,其實現代人的周遭圍繞者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健康的人能夠免於感染生病,在於身體內有一套能夠學習、辨別敵我、有效驅除病原體的免疫系統。無論遇到各種新病原體,人類利用這套免疫系統,都能夠在適當的支持下,在這個充滿微生物的自然世界中生存。
漢方醫學消滅病原體,從皮表、腸道、從腎,恢復人體的自癒能力
現在當代的主流醫學,是利用化學分子抑制或增強各種生化訊息,破壞病原體結構,來達到症狀改善,還有消滅病原體。相較於微觀的現代醫學,遠在漢代以前,古人則是發展各種含有藥性分子的草藥,從宏觀的角度去治病。
彭笙瑋中醫師說明,漢方醫學把人對病原體的反應,分作陰陽兩個趨向,在這個兩個趨向裡,以汗法(從皮表)、下法(從腸道)、和法(從腎),恢復人體的自癒能力。
漢方醫學是經驗醫學,是先看到療效再去歸納治療法則,最後在東漢張仲景統整漢代以前自然醫學的醫案紀錄,留下《傷寒論》,還有《金匱要略》兩本巨作,樸實地紀錄人體發病還有治療的經過。至於為何會產生療效,在當時只能藉助那時候的理解跟語言去闡釋和傳承。
漢方醫學從體液調節、細胞生化反應,達到身體運作平衡,產生自癒力
所幸近代日本東洋醫學家,回到樸實的經驗醫學裡,用當時臨床草藥醫師的眼睛和現代醫學的思維,整理出現代醫學觀的漢方醫學,遠田裕正東洋醫學教授認為,人體一切生理反應來自於細胞內的生化反應,而這一切的生化反應又必須在水液裡運作,當生病時,水液代謝也會跟著出問題,漢方醫學是從宏觀的體液調節影響微觀的細胞生化反應,達到身體的運作平衡,產生自癒力。
如同上述理論,彭笙瑋中醫師以武漢肺炎為例,疾病初期主要出現發燒、全身痠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從漢方醫角度來看,病勢仍偏陽,主要從太陽、少陽、陽明證去選方,依照主訴和客觀的腹診、脈診、舌診,給予「桂枝麻黃湯證」的汗法、「柴胡石膏湯證」的和法,或是「大黃湯證」的下法,把病勢導正。
但是,武漢肺炎疾病後期,會出現肺炎消耗體力,造成呼吸困難、全身乏力,甚至呼吸衰竭,此時,可使用「乾薑附子湯」等刺激機能,恢復循環、保留體液的湯證療法,並且要配合現代醫學的支持性療法,才能化險為夷。
依照病人不同狀況做湯證體質判斷,給予相應藥方加減治療
彭笙瑋醫師表示,以上針對武漢肺炎疾病不同時期的湯證藥方,漢方醫師需要依照病人不同狀況做湯證體質判斷後,給予相應的藥方來加減治療。民眾在居家預防保健方面,彭笙瑋醫師指出,古代醫書即強調治未病的概念,所有的治療都以防範未然為上乘。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是呼吸道的感染疾病,自然是從有效隔絕出發,出門戴口罩、少出入醫療院所及公共場合,外出回家後勤洗手、少碰口鼻,多漱口(經研究可降低六成感染),平常早睡早起,飲食少糖多蔬菜和優質蛋白質,攝取豐富的營養素,來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抵禦病毒的侵入。
總結,相對於現代醫學的治療觀,漢方醫學以不變應萬變,以驅動人體自己的自癒力來面對各種外來病原挑戰的整體自然醫學觀,在結合現代醫學公衛預防、微觀抗菌、支持療法下,是一個協助當代人類面臨各種新病原體的不錯選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