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懷孕期吸毒 兒出生就有癮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一名年輕輕媽媽,在懷孕時不但菸不離手、酒不離口,甚至還吸食安非他命和施打海洛因。導致她的寶寶一出生就有毒癮,在離開母體後因為胎盤不再提供毒品而出現了「戒斷症候群」,包括全身抽搐、呼吸急促和水便腹洩等症狀。

濫用成癮性藥物的新聞時有所聞,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臺灣藥物濫用的整體盛行率為1.29%,12~64歲的民眾中,約有23萬人曾經藥物濫用。這些藥物濫用當中,很多是所謂的成癮性藥物,包括安非他命,海洛因等毒品,這些藥品除了對於使用者身心造成傷害之外,如果孕婦長期使用,也會對肚子內的寶寶造成傷害,當寶寶出生之後會出現藥物戒斷症狀,必須住院並安排治療。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周安國醫師表示,會產生新生兒戒斷症候群的原因是由於媽媽在懷孕時期使用嗎啡類或其他成癮性藥物,這些藥物很容易通過胎盤與臍帶堆積在胎兒的身上;而寶寶出生之後,這些成癮性藥物的接觸就突然中止了,進而引發新生兒的臨床戒斷症狀。這些戒斷症狀通常是同時影響多個器官,包括有煩躁不安、過度激動、張力過強或是全身性抽搐的中樞神經系統問題;或是過度吸吮及嘔吐、水便與腹瀉等腸胃道系統問題;也可能會發生呼吸急促、自主神經失調等問題。

周安國醫師說,新生兒出現戒斷症候群的時間不一定,若母親使用短效型的成癮性藥物,大多三天之內就會出現症狀;若使用半衰期較長的成癮性藥物,則症狀大多會較晚出現,且持續較久。治療的方式大多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定期評估症狀的嚴重度;降低環境、聲音及光線的刺激;並給予症狀治療的藥物。若是新生兒藥物戒斷症狀較為嚴重的時候,便會使用嗎啡類或抗癲癇的藥物作為戒斷治療。周安國醫師提醒,這類寶寶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之後,出院時大多可成功戒斷,臨床症狀也會逐漸消失。然而,後續的照顧與神經學的追蹤才是更為重要。

周安國醫師強調,孕產期的藥物濫用,除了新生兒醫療照護之外,後續照顧者的身體狀況、心理因素、經濟問題以及社會支持等都是要一併考量與評估,出院後的照護品質與定期門診追蹤也是關係著寶寶長期的預後。因此針對藥物濫用的孕產婦,在入院的時候需與婦產科、小兒科與社工室保持密切聯繫,共同訂定治療與追蹤計畫,以提供最適當的保護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