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菇誤食恐喪命!這些致命菇類你一定要認清!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全球約有10,000種菇類,其中50至100種具有潛在毒性。台灣常見的有毒菇類包括綠褶菇和布雷白環蘑。這些毒菇誤食後,會導致嚴重的腸胃不適及其他健康問題。專家提醒,正確辨識和避免食用不明來源的野菇是預防中毒的關鍵。

毒菇的種類與辨識

在全球約有10,000種菇類中,僅有50至100種具有潛在毒性。以下是一些台灣常見的有毒菇類及其特徵:

  • 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是一種常見的有毒菇類。其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為白色,後轉為黃綠色。誤食綠褶菇後1-3小時內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這種菇類常見於春夏秋季的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

  • 布雷白環蘑(Leucoagaricus bresadolae)則多見於溫帶及亞熱帶地區,通常在春秋兩季出現在草地或林地上。其菌蓋寬3-8公分,呈半圓形至平展,表面暗褐至灰紅色,底部白色。誤食布雷白環蘑後3-7小時內會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毒菇中毒的症狀

毒菇中毒的症狀因毒素種類和攝入量而異,主要可分為四大類。首先是腸胃不適型中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通常在食用後30分鐘至3小時內出現。這類中毒常見於誤食綠褶菇和布雷白環蘑。


其次是細胞損壞型中毒,這類中毒主要對肝、腎造成損害,通常在食用後6至12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黃疸、腹痛、嘔吐等。


神經系統影響型中毒則會引起頭暈、幻覺、譫妄、癲癇等症狀,通常在食用後30分鐘至3小時內出現。


最後是自律神經系統影響型中毒,症狀包括流涎、流汗、瞳孔縮小、心動過緩等,通常在食用後30分鐘內出現。這類中毒常見於小菇菌屬(Inocybe spp.)的菇類。

毒菇中毒的急救與治療

誤食毒菇後,立即採取正確的急救措施至關重要。首先,應保留誤食的菇類樣本,以便醫療機構進行檢驗和對症治療。一旦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送往醫院,並告知醫生攝入的菇類及出現的症狀。醫療人員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洗胃、活性碳吸附、對症治療等措施。對於腸胃不適型中毒,主要治療方式為支持療法。對於細胞損壞型中毒,則需要進行肝、腎保護措施,嚴重者可能需要肝移植或腎透析。


神經系統影響型中毒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鎮靜劑控制癲癇和譫妄,並進行支持療法。自律神經系統影響型中毒則需要使用抗膽鹼藥物緩解症狀,並進行支持療法。

預防毒菇中毒

預防毒菇中毒的關鍵在於避免自行採摘不明野菇。許多毒菇外觀與可食用菇類相似,誤食風險高。因此,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或食用不明來源的野菇。購買菇類時,應選購經過檢驗的可食用菇類,避免從不可靠的渠道購買。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