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醫筆記】三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把握722原則在家量血壓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6.8%,且仍有三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高血壓沒有明確的原因,包括年齡、肥胖、遺傳、飲食、藥物和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讓血壓升高,多數人自己認為沒有明顯不舒服症狀,而忽略血壓管理。民眾可透過定期且長期監測血壓值,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清楚掌握血壓狀況,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時序進入冬季,天氣多變化,低溫與早晚溫差大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因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之發生的機會。世界高血壓聯盟提倡「準確量血壓,控制血壓,延長壽命」(Measure Your Blood Pressure Accurately, Control It, Live Longer)。如何「準確量血壓」,可是有許多細節要注意的呢!

傳統上,我們習慣在診間測量血壓,但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這種方式所測得的血壓值,會受到太多影響而產生誤差。2022年更新的最新版「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就指出,建議使用居家血壓而非診間血壓做為高血壓的診斷和分級,讓民眾在家中放鬆的環境下量血壓,避免醫院環境的干擾或因為「白袍症候群」等現象而造成的測量偏差。

我也常遇到病人提問:「我雖然血壓量起來很高,但是人沒有什麼不舒服啊,應該不用擔心吧!」

其實,高血壓可怕之處在於它隨時間累積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不像感冒那樣讓人明顯感到不適,會提醒我們需要休息或治療,高血壓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在不知不覺中損害身體的重要器官。很多患者直到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症時才深刻體悟到控制血壓的重要性,但為時已晚。

如果長期不控制高血壓,會使得動脈內膜增厚、血管硬化,一旦遇到天氣酷寒、情緒激動等情況,就可能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甚至猝死等意外。此外,長期高血壓也會對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舉例來說,血壓過高會惡化腎臟血液循環,破壞腎功能,引起腎臟衰竭;也會增加動脈阻力,導致心臟必須更用力收縮才能打出血液,進一步造成心臟肥大、心室肥厚等現象,嚴重甚至會變成心臟衰竭。

所以,將血壓控制在安全範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以下提供三個正確居家血壓量測的重點:

重點一、測量血壓時,保持舒適的坐姿,身體靠著椅背、不翹腳,並保持壓脈帶與心臟同高。

重點二、測量血壓前,至少休息5分鐘,且在舒適平穩的狀況下量測,量測位置為上手臂。

重點三、在習慣養成上,可以利用「722量測」,來確保頻率及數值正確性,722原則就是連續量7天、一天量2回,早晚各一回、每回量2次,2次量測之間相隔1分鐘,再將量測值取平均值。

如果您量測的血壓數值≥130/80毫米汞柱,就請和您的醫師討論該如何控制血壓了,其中,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提供大家一個可以遵循的口訣:SABCDE,分別是Sodium、Alcohol、 Bodyweight、Cigarette、Diet、Exercise,分別代表了:鈉攝取量限制在每天2-4克以下(每天5-10克的鹽)、限制酒精攝取、控制BMI值在25以下、戒菸、選擇得舒飲食(高蔬果、低脂肪、全穀類、少紅肉多白肉的飲食內容,研究顯示對於降低血壓有很好的效果),並且加強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等運動習慣。

前陣子在新冠肺炎警戒期間,部分慢性病患者不敢就醫,自行停用藥物,又難以達成上述的良好生活型態。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JACC)2021的研究就顯示,疫情期間高血壓疾病及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增加,可能原因包括民眾取消門診及重要檢查,或醫療系統的量能限縮,使高血壓病人未能妥善控制。

當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沒有得到良好控制,是會影響免疫力、增加肺炎發生率的。

少部分患者在服用降壓藥後,出現了頭暈、乾咳、臉部潮紅等副作用,就自行停藥,也沒繼續量測血壓。其實,比較理想的方式,應該是回診告訴醫師,服藥後產生了哪些副作用,以及居家量測的血壓紀錄。因為降壓藥物的種類繁多,若您對原先的藥物產生副作用,醫師還可以調整處方,同時依據您的居家血壓紀錄,來適度增減您需要的藥量,千萬不要自行停藥,讓身體又暴露在高血壓帶來的危害風險之中。

邀請大家一起練習正確居家量血壓,開始調整生活型態,必要時規律用藥,良好控制血壓,讓高血壓併發症不來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