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應揚棄「中國威脅論」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台灣政治機構在兩岸關係上一些激烈的做法,反映出民進黨當局由於不能正確把握世界環境的變化與兩岸關係的互動,正陷於對中國大陸的戰略焦慮之中。賴清德上台掌權,要的究竟是「重啟戰端」,還是「兩岸對話」?

台媒的一篇報導很有啟發。報導援引島內專家陳勁甫對形勢的分析,提醒賴清德,在民進黨的「雙獨」結構下,大陸對台政策的走勢,只會是「在強硬的態度上,更強硬」,在該「軟」的地方,會更「軟」。建議賴清德看清形勢,「把握好這次機會」。

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也提出過類似建議。他希望賴清德藉520就職演說,能夠化解兩岸嚴峻對立的情勢,讓台灣轉危為安,讓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他還特別強調,「台灣不能把國安希望,完全寄託在美國身上」。

而美國的印太戰略,就是通過挑起地緣政治衝突,甚至不惜破壞地區秩序,以實現維護美國利益這一最高戰略目標。從美國需要利用台灣,製造地區不穩定,拖垮中國大陸的戰略佈局看,要改變海峽現狀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這才是海峽局勢真正的危險所在。

下面從美國對台政策,正不惜朝「飛蛾赴火」的方向發展,來說明為什麼民進黨當局,應該把握好世局變化與兩岸互動提供的機會,放棄「中國威脅」。

其一,中國多次警告美國拜登政府,「民意不可為,玩火必自焚」。但美國為了實現其戰略目的,不惜加強「飛蛾撲火」的態勢。在台灣問題上不斷進行戰略挑釁,如所謂台海議題多邊化、七國集團、四方安全對話,提升台灣為「準盟友」,加強對台軍售、軍援等。

其二,鼓勵民進黨長期扮演地區衝突「挑釁者」的角色。台灣扮演美國指定的「挑釁者」角色,形成台灣挑釁,大陸反制,美國介入,海峽周邊緊張,這一模式的最早端倪,見於蔡英文參加2016年台灣大選。當時民進黨提出的,擔任未來台灣領導人的第一條件,就是抵制「中國威脅」(蔡英文競選演說)。

這一模式的最後成型,是2022年8月,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硬闖台灣,大陸採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讓美國明白什麼叫做「對中美關係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其三,兩岸關係平穩發展,不符合美國對「事實台獨」提供「保駕護航」,掌控地區形勢的戰略算計。但馬英九訪大陸後,兩岸關係的現狀顯示,美國並不能完全掌控兩岸局勢。

其四,當前,世界動盪不安,「美國第一」受到挑戰。俄烏戰局、巴以衝突,美國戰略「首鼠兩端」的一面,逐漸顯露。這有可能導致美國在打台灣牌時,鋌而走險,非理性出牌。而國際輿論和美國國內民眾的反戰,對美國介入台海衝突,構成了更大的限制。美國對台政策,陷入「連續性有可能中斷」的危險。這會給兩岸帶來風險。

這種形勢下,民進黨放棄所謂「中國威脅論」,是理性的選擇,符合民眾需求。問題在於,民進黨對台灣安全的定義,真的做得了主嗎?對於台灣新政府而言,如何才能從引發「兩岸戰端」,轉變為「重啟兩岸對話」,一個最重要的邏輯前提,那就是民進黨應該放棄所謂的「中國威脅論」。

因為中國大陸不是台灣的安全威脅。(作者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