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COPD、肺癌肺炎鏈球菌感染三大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醫:接種疫苗增強保護力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統計,肺炎鏈球菌感染截至目前為止(2024 年 8 月底),已經超過 200 個確診個案,創下 5 年來的同期新高1。過往在冬季才會出現較多的感染案例,今年因夏季罕見流感及新冠肺炎新一波疫情出現,可能造成肺炎鏈球菌的次發性感染2,千萬不可忽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呼籲,65 歲以上的民眾應盡快接種公費疫苗,若為高風險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COPD)、氣喘、肺癌、免疫功能不全等,更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降低感染的風險。

高齡、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患者 病程惡化導致敗血性休克

陳育民分享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指出「一名有氣喘、高血壓、心率不整等病史,生活沒有任何不良習慣的 90 歲高齡患者,出現發燒、喘的症狀後,被家人送進醫院,經過各種詳細的檢查與細菌培養,發現是肺炎鏈球菌感染所導致。」該患者並沒有接種過疫苗,由於年紀較大、抵抗力不足,雖然在過程中,醫護人員給予全面的照護,但依然無法抵抗病菌,引發敗血性休克,「這也是我們不厭其煩地強調疫苗接種重要性的原因」。

陳育民指出,肺炎鏈球菌是革蘭氏陽性雙球菌,有超過 90 多種血清型的莢膜多醣體(capsular polysaccharide),其中較具有致病力的血清型約有 10 多種3。肺炎鏈球菌的感染途徑為長時間密切接觸帶菌的口鼻分泌物與含有病原菌的飛沫,以春、冬季為流行高峰。肺炎鏈球菌平時可能潛藏在鼻咽部,形成無症狀之帶菌狀態,一旦免疫力降低就有機可趁機侵襲我們的器官,引發常見的肺炎、敗血症、腦膜炎、心包膜炎、化膿性關節炎等侵襲性感染症。

慢性阻塞性肺病者確診率高 醫師:與肺部免疫力較弱有關!

根據統計,5 歲以下幼兒、65 歲以上長者為高風險族群,較易受到肺炎鏈球菌的侵害4,陳育民提到,幼兒與長者本身的免疫力就比一般人弱,加上隨著年紀增長,有些人會出現慢性病,其中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案例相對來說較多。主因在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於最容易引發肺炎,而 COPD 患者的呼吸道多數會有結疤現象、發炎或者呼吸道狹窄的問題,當細菌入侵時,因纖毛運動狀況差,無法順利排出細菌,分泌物會變得又膿又稠,而免疫細胞卻節節敗退,導致呼吸道受到感染,變成侵入性的病變。

除此之外,陳育民指出,有慢性心臟病、糖尿病、本身是 B 型肝炎或酒精肝、先天或後天免疫系統不全、曾經進行脾臟切除、器官移植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放射治療者等,都會導致免疫細胞的缺損,是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另外,腦脊髓液滲漏者、人工耳植入者等族群也需要特別當心。

肺炎鏈球菌可能潛藏於上呼吸道,該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陳育民表示,要留意自身症狀,當出現咳嗽、膿痰、氣喘、發燒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詳細告訴醫師痰的顏色與狀態,以及發燒的天數。同時,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如 COPD、慢性心臟病、免疫系統不全等),應清楚告知醫師個人的病史與用藥史。醫師會先根據季節變化與理學檢查,來確認呼吸音是否有比較粗獷的囉音或痰音的現象,若症狀都很明確,就會透過X光片、尿液檢測、細菌培養進行更詳細的檢查,待完整的報告出來後,就能夠確認病患是否感染肺炎鏈球菌。

確診肺炎鏈球菌住院率高 9 倍 高風險族群應儘速接種疫苗

「若 COPD 患者感染肺炎鏈球菌,住院的機率比正常人高出 9 倍5 ,因此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接種疫苗有助於降低感染的風險。」陳育民強調,目前 65 歲以上長者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分為 13 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與 23 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若是從未接種過任一疫苗者,建議先打公費 13 價,間隔 1 年後再打公費 23 價;若是高風險族群,間隔 8 週後就能接種 23 價。此外,建議高風險族群,平時出入人多不通風的地方時應戴口罩、勤洗手,若出現任何症狀,應儘速就醫。

文/林亞樺 圖/楊紹楚

(以上衛教資訊由輝瑞大藥廠提供)

PP-PRV-TWN-0196-202409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傳染病統計資料. Accessed in September 2024
[2] CNA.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籲打疫苗. Accessed in September 2024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疾病介紹. Accessed in September 2024
[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in September 2024
[5] PMC.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018 Jul; 81(3): 187–197.Accessed in Sept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