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淹了他的店!百萬虧損、保險不賠...他如何只花16天捲土重來?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撰文者: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

1997年3月1日,葛瑞格在聖路易市機場的登機門等待轉機回萊克辛頓時,班機因為肯塔基州天候惡劣而延誤起飛,後來又演變成取消航班,於是他被迫留在聖路易市過夜。

直到第二天早晨葛瑞格搭上第一班飛機返家,他才明白壞天氣造成的問題有多嚴重。從機場開車朝北方的辛西亞納市前進,他看到造成前一晚班機取消的暴雨留下的影響,又得知流經辛西亞納市的利金河(Licking River)水面暴漲淹沒堤岸,這時他開始擔心店裡的情況,於是直接開車過去。

等到葛瑞格終於抵達時,發現整個區域都淹水了,他站在離自己店面兩百碼外,只能看見屋頂和寫著「派勒斯食品中心」的招牌,其他全都淹在水下。葛瑞格垂頭喪氣地返回家,結果也靠近不了自己的家。

關鍵不是問題的大小,而是處理問題的方式

葛瑞格去姊姊位在萊克辛頓市的家住了三天,一邊等待水退,一邊盤算該怎麼辦。他打電話給保險業務,沒想到還有更糟的消息:他替店裡保了所有的險種,只除了一種沒有買——沒錯,就是水災險——所以得不到理賠。

葛瑞格總共等了五天才進得了店裡,打開門的那一刻,他面對的是徹底的毀壞。價值五十萬美元的存貨全部泡爛,電子收銀機裡滿是髒水,重達五百磅存放米的大冷凍櫃被洪水舉起,然後砸在一處收銀櫃檯上面。那種叫人心灰意冷的亂糟糟景象,讓人想要鎖上門一走了之,再也不回頭。

葛瑞格說:「那一刻我是有選擇的。」他可以放棄,承認這場悲劇導致他生意失敗了。「我大可宣告破產,可是我沒有那樣做。我想起前幾天在領導力會議上學到的原則:重點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而是發生在我內心的事;關鍵不是問題的大小,而是我處理問題的方式。跌倒了,就要爬起來。我決定要克服這次經歷。」

他估計店面所在的建築物結構依然完好,但是裝潢全部泡湯。店裡所有的東西都靠人力清除乾淨,動用二十二車次的卡車才把毀損的存貨全部運走。葛瑞格和員工日夜不停工作,所有收銀機都換新的,地板重新鋪上磁磚。

水災後的重建花了葛瑞格一百萬美元,可是他奇蹟式的在短短十六天之內完成重建,派勒斯食品中心得以重新開張。水災之後,這家店只關門歇業二十一天。

面對逆境,先學會評估衝擊

碰到像葛瑞格的店被洪水摧毀這類事件,當事人該如何評估事件的衝擊?你可以用金錢多寡來衡量,也可以用日子長短來計算,還可以估量事件造成的情緒衝擊有多大。不過葛瑞格會鼓勵你用事件影響多少其他人來評估:「得以在二十一天內重新開張,讓八十名員工重返工作崗位,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本身也是水災的受災戶。俗語說得好:『榮耀之前必謙卑』。」

葛瑞格是示範一個人如何學習與逆境同行的絕佳範例。很多人渴望掌控自己生活中的各種狀況,然而真相是我們無法決定命運,無法控制究竟會拿到一手好牌還是爛牌,只能想辦法打好手裡拿到的牌。這正是葛瑞格做的,他本來可以認輸,讓水災終結自己的店和事業。可是他沒有放棄,反而將這場水災變成一塊墊腳石,為了員工、社區和他自己,力拚東山再起。

自從水災發生後,他獲得無數獎項,也得到本地商會的表揚,獲頒年度商業人物頭銜。葛瑞格善用水災的負面經驗,開展他的激勵演講事業,他幾乎每週都會公開對其他人傳播鼓舞人心的訊息。

南非將領詹恩.克利斯蒂安.史莫茲(Jan Christiaan Smuts)指出:「人不是被對手打敗,而是被自己打敗。」確實如此,不論你的人生境遇多麼艱難,對抗失敗時最激烈的戰場位於你的內心而不是外在。你要怎麼打這場仗?第一步是培養正確的態度。

正面心態:內心戰鬥的第一個關鍵

要贏得對抗失敗的內心戰鬥,第一要件就是擁有積極的觀點。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汀.塞利格曼研究三十個不同產業的員工,他說:「那些重振旗鼓的人都是樂觀主義者。」

承認吧,並非每個人天生都是樂觀的,有些人看到半杯水,自然而然覺得是半空而不是半滿。然而不論你的天性樂觀或悲觀,都可以成為比較樂觀的人。該如何培養樂觀主義呢?答案是學習知足的祕密,只要學會這一點,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安然度過風暴,在任何情境中都能找到優勢加以發展。

近年知足這個觀念並不受青睞,其中一個因素是我們的文化其實阻礙了知足的概念。人們不斷被大量訊息轟炸:「你有的還不夠,你需要更多,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高的薪水、更白的牙齒、更清新的口氣、更美的衣服……」清單沒完沒了,然而真相是:擁有健康的知足心態,是承受失敗不可或缺的條件。

關於知足的3個誤解

一、知足不是壓抑情緒

我們都經歷過負面情緒。你覺得當葛瑞格親眼看到自己的店水淹六尺時,心裡是什麼感覺?你固然不希望任情緒狂飆,但也不應該企圖壓抑情緒。否認不會幫助你變知足,即使你企圖埋葬情緒,最終情緒還是會流洩出來。

假如你嘗試把壓抑情緒當作獲得滿足的策略,最後會像醫院裡瀕死的那個老人一樣:他失去意識兩個星期,忠實的妻子每一分鐘都坐在他身旁守著,最後老人清醒過來可以開口了,他低語:「親愛的,你陪我熬過所有困難的時刻。當我被解雇時,你在我身旁支持我;當我們失去房子時,你始終沒有離開我身旁;我的生意失敗,健康開始走下坡,你還是不離不棄。」

「沒錯,親愛的。」妻子微笑回答。
「你知道嗎?」丈夫說。
「知道什麼,親愛的?」妻子問。
「你真是掃把星!」

壓抑情緒不會令你知足。

二、知足不是維持現狀

我父親當了很多年的牧師,他常講一個故事,是關於教區裡一個農夫拒絕自我改進的事。父親試圖鼓勵他、引導他,可是對方怎樣都不肯改變。他給我父親的反應始終一致:「我的確沒什麼進步,可是我已經穩定立足了。」

有一天我父親開車經過那個人的農場,看見農夫的曳引機陷在泥巴裡,不管他怎麼努力,泥巴四濺,曳引機還是動彈不得。

農夫嘗試多次之後依然沒有進展,他開始爆粗口,亂罵一通。我父親在那一刻搖下車窗,對著農夫大嚷:「哎呀,你的確沒什麼進步,不過肯定是穩定立足的。」

知足不代表滿足惡劣的狀態,而是意謂你在努力掙脫惡劣情勢的同時抱持良好態度。當葛瑞格發現店裡淹水時,他沒有放棄,也沒有讓步,而是找出最有利的方式努力向前邁進。

三、知足不是獲取地位、權力或財產

在我們的文化裡,太多人相信知足來自於獲取物質財產或權力地位。可是這些東西也不是知足的關鍵。如果你想要相信它們是知足的關鍵,請記住富豪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的話。記者問這位當時的世界首富和最有權力的人:擁有多少財富才足夠?他的答案是:「只要再多一點點。」

知足來自於擁有正面的態度,意思是:

• 期待每件事都有最好的結果——而不是最壞的。
• 保持樂觀向上——即使是遭逢打擊時。
• 對每個問題都看見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對每個解決辦法都看見問題。
• 對自己有信心——即使別人都相信你已經失敗了。
• 保持希望——哪怕別人都說沒希望了。

不論你遭遇什麼事,積極的態度來自內心,外在環境和內心知足是不相關的兩回事。

本文摘自《與逆境同行 [全球暢銷經典]:領導學大師的16堂失敗訓練課,讓你翻轉慣性思維、突破困局》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真正厲害的人才不會埋頭苦幹!賈伯斯如何用更少的力氣,做最關鍵的

「少做事」反而更容易成功!《原子習慣》作者用這3招,花2成力實現目標

父親被關、遇人不淑、90歲臥病在床》阿賓娜婆婆仍幸福的3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