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潮的新選擇!《那些學校沒教的事》教你迎戰新人生

▲Podcast《那些學校沒教的事》提供社會新鮮人面對職場的守則。
▲Podcast《那些學校沒教的事》提供社會新鮮人面對職場的守則。

「在學時按部就班,出社會後就能一路順遂嗎?」這句話在每年求職潮前,會無限次輪迴在職場新鮮人的腦海裡。對於未來懵懂、好奇進而擔憂,類似的情緒起伏,幾乎是慣性模式,Podcast《那些學校沒教的事》預知該族群的心聲,以「過來人」角色,在他們迷惘時刻提供學校以外的見解。

談起製作Podcast《那些學校沒教的事》,Janet語重心長地說:「不一定好好念書,未來就會幸福快樂美滿;反倒是出社會後,發現許多人生關卡和挑戰,原來都來自『那些學校沒教的事』。」

▲Janet透過訪談,提供新鮮人專業與人生歷練,並幫助在人生中感到迷惘的人找到勇氣與方向。
▲Janet透過訪談,提供新鮮人專業與人生歷練,並幫助在人生中感到迷惘的人找到勇氣與方向。

因此,Janet希望透過Podcast分享個人所見所聞,採訪她所敬佩或仰慕的對象,分享他們的專業與人生歷練,透過節目,幫助在人生中感到迷惘的人找到勇氣與方向。

理工科系出身的Janet,挑戰轉行當Podcaster,確實花費不少精氣神,一路走來,回憶起創立時的百感交集:「一直相信,當個創作者,自己應該要是自己最大的粉絲與受眾,所以選擇自我成長與教育相關主題。」

初期,節目定位清晰,建立在學習自我提供軟實力的相關主題;而「行銷」方面,她透過線上課程與網路資料做籌備,學習如何建立個人品牌,還有學習如何經營自媒體。

▲計畫不可能永遠趕上變化,Janet慣於做備用方案,多方規劃才能確保不斷地有內容產出。
▲計畫不可能永遠趕上變化,Janet慣於做備用方案,多方規劃才能確保不斷地有內容產出。

學習的路上道阻且長,因此有許多話題可以討論,Janet意識到這點,因此幾乎在創作上不乏源源不絕的靈感,反倒難題卡在「建立規律產出內容的自律性」,不過隨著三年的累積經驗,她認為養成習慣後,內容產出就成自然了。

此外,許多Podcaster經常碰到的突發情況,像是訪談成果不如預期,她習慣預做備用方案,也相信「多方面規劃,就能確保不斷地有內容可以產出」。

身為「前輩」角色,經常會在Podcast上分享經驗,也常常督促自己自省反思,Janet在一次訪談中重新定義自我角色。她說:「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Podcast領域不再只是「業餘興趣」,而該將它視為『自己專業』的轉捩點。」

▲Janet製作教育成長類節目,坦言透過訪談,成長最多的是她自己。
▲Janet製作教育成長類節目,坦言透過訪談,成長最多的是她自己。

讓Janet轉念的起源,是去年訪問極道療癒師33老師時,準備訪談的過程中,她意識到身為一個主持人,不該只是以一個領受者的角度去宏觀過程,應該學習提供給對方什麼樣的提升和激盪。

畢竟訪談是雙向刺激、彼此成長,而不只是單向的輸出。那一回令她相當意外,因為這樣的改變,促成當天訪談雙方更敞開,一度淚灑麥克風前,但這樣的回饋讓她更上一層樓,開始調整自我定位。

比如說,節目中「30歲的N種樣貌」,就是許多聽眾都反應非常喜歡的系列。Janet從自身30歲角度出發,進而去拓展不一樣的面向討論獲得熱烈迴響,甚至還有粉絲一次追完所有集數,而對於Janet本身而言,「此系列與多位來賓談面對年齡門檻,還有人生規劃,有很棒的紀錄。」

▲Janet期許節目能夠觸及不同受眾,帶給社會正面的影響力。
▲Janet期許節目能夠觸及不同受眾,帶給社會正面的影響力。

大多數時間,人們總是害怕去挑戰未知的旅途,就像大多數人幾乎都在探討是否真的要踏進Podcast領域,Janet認為:「做就對了!你的存在、你獨特的個性與成長歷程,就是你開始分享的理由。」人生的生涯規劃總是在不斷地修正與前進,誰能保證道路是筆直還是彎曲,總得自己親自走一趟。

Janet帶著無懼的心,持續擔任創作者,期許持續用優質、溫暖且療癒的內容,陪伴大家走過孤單迷惘的時光,同時,發展更多元的內容,觸及不一樣的受眾,擴大節目對於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文/記者蔡季伶 • 圖/《那些學校沒教的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