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殺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60歲以上長者!不明顯「7症狀」常延誤治療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多半經由健檢發現,目前化療是第一線治療選項,但超過9成患者都有一種以上共病,身體狀況恐無法負擔。健保署宣佈自今年7月起有條件給付新型標靶藥物作為第一線治療,提供民眾治療上多一種選擇。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血液癌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血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當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於60歲以上銀髮族,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也容易與老化混淆而被忽略,因而被稱為「沉默殺手」。

賴基銘表示,CLL在歐美國家較常見,但在亞洲的發生率很低。根據國健署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CLL患者共計241人,占白血病發生人數約9%,多數患者早期並無症狀,都是健檢時因白血球過高而確診。常見七大症狀如下,由於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是老化而延誤治療。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半年內下降1成以上)

  • 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

  • 夜間盜汗

  • 淋巴結腫脹

  • 全身倦怠

  • 食慾不振以及全身乏力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表示,對於CLL治療上,傳統是以化療為主,而對高危險患者來說,目前可能根治方式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患者確診時大年長、已60-70歲,且超過90%都有合併一種以上的共病,身體難以負荷副作用極大的移植治療,因此治療上以「無症狀者定期追蹤;有症狀者介入治療」為基準。標靶治療則是新興治療趨勢,可針對晚期病人提供較好的武器。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指出,台灣CLL患者中,約1成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第17對染色體異常),平均整體存活率較一般患者更短、預後更差;根據國際指引建議,這類患者應優先採標靶治療。健保署今年7月起將新型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第一線給付範圍,研究指出,可提升患者存活率,安全性較高、亦能降低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副作用,盼讓高風險患者治療時少走冤枉路,重拾精彩生活。

延伸閱讀
蒙古少女打排球「十字韌帶」斷裂 跨海來台開刀!員榮醫院骨科助重回運動場
免治馬桶好用嗎?醫搖頭揭「更容易感染」原因:自以為乾淨
快訊/新冠確診住院擬取消公費 疾管署回應:尚未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