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魚俗稱龍鱈 脂肪難吸收易腹瀉

油魚俗稱龍鱈 脂肪難吸收易腹瀉

鱈魚和油魚到底該怎麼分辨?其實如果分開來看,消費者根本很難辨識,但因為油魚的脂肪不能被身體吸收,恐怕讓消費者吃了腸胃不適,因此很多魚市場都已經不賣油魚,今天(13日)我們找來擁有15年資歷的專業主廚教大家,從外型、顏色和鱗片簡單做分辨。

切成片的油魚,放進平底鍋煎,高溫立刻逼出蛋白質和油脂。

主廚王陳哲:「這個就是蛋白質。」

放進烤箱看得更清楚,油魚的脂肪含量比較高,高溫烘烤短短幾秒鐘,油就滴個不停,但一旁價位比較高的圓鱈,只有表面冒出油花,烹煮完成,一般消費者吃得出差別嗎。

民眾:「(油魚)這吃起來比較軟,(油魚)肉吃起來比較細緻,(圓鱈)這比較粗,應該是(油魚)比較貴。」

民眾:「(圓鱈)肉比較緊實有彈性,(油魚)肉質沒有(圓鱈)那麼好,(油魚)有一點散散的有一點油。」

油魚和圓鱈,饕客傻傻分不清,仔細比較兩種魚,烹煮前,油魚是橢圓形,魚肉偏象牙白,魚鱗比較粗、皮也比較厚;圓鱈切片後是圓形,魚肉透白,魚鱗細緻、魚皮則是比較薄。吃起來的口感差更多,油魚紮實,類似雞肉,一口咬下油花四溢;圓鱈則是細緻,吃不出纖維感,但兩者價差近10倍。

主廚王陳哲:「油魚會做成味噌魚,就是要看商人的良心,你可以看它的魚鱗,魚鱗大小有差別,再來就是看它的顏色,油魚偏黃鱈魚偏白。」

擁有15年資歷的專業主廚建議,一般消費者可以簡單就外型、魚鱗做區分,或是烹煮後吃一口,仔細感受脂肪量,但就怕消費者還是難分辨,不少魚市早就不賣油魚。

台北漁產企劃部營運部經理王維偉:「會造成一些消費者的混淆,所以一般我們比較正常的販賣通路,很少會再進油魚這樣的魚種。」

台北魚市從民國98年,就不賣俗稱油魚的龍鱈,就怕消費者搞錯,吃多拉肚子,但為了節省成本,還是有餐廳冒險魚目混珠,饕客下手前可得睜大雙眼做比較,以免受騙。(民視新聞王嘉琳、郭文海、宋宜芳、范繼文新北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