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又爆新變種IHU!新病毒出現,你最需要問的4個問題

國內疫情升溫、Omicron正式進社區同時,法國又傳出驗到新型變異株IHU,突變數量超越Omicron高達46處。新病毒出現時,我們需要關注的面向有哪幾個?

疫情會結束嗎?目前觀察到,Omicron傳染力高,重症率低,因此被部分科學家視為疫情走向「流感化」、「共存化」的轉捩點,甚至可能在感染後對Delta免疫。但就在疫情看似有轉機同時,新病毒依然出現,顯見該做的基礎防疫措施依然得做,不能掉以輕心。

南法驚見新變種 突變數46處勝過Omicron

去(2021)年12月,法國東南部城市馬賽(Marseille)觀察到新型變異株「B.1.640.2」(暫稱:IHU病毒),首名患者是從非洲喀麥隆(Cameroon)入境,至少已讓12多人確診,實際病例恐怕更多,但目前沒有觀察到大規模快速擴散的狀況。

基因定序顯示,變異株IHU含多達46處突變,相較Omicron,再創新高峰,其中包括N501Y、E484K等突變,都恐使IHU傳染力更強,並具備疫苗抗性、逃脫疫苗誘發的免疫反應。科學家推測,IHU可能與Omicron有「遠房親戚」關係,是從更早的病毒演化來。該研究於12月下旬公開,尚未發表於任何期刊、接受同儕審查。

1月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流行病學家、COVID-19技術主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表示,IHU的突變已被列入監控,進一步評估其威脅性;世衛官員馬哈穆德(Abdi Mahamud)則說,IHU有「高機率」會盛行。不過世衛也提到,IHU變異株「現階段尚未大幅擴散」,言下之意,比起目前大流行的Omicron,IHU未爆發、尚處觀察階段,民眾不用太恐慌。

(病毒持續突變,我們必須密切追蹤其特性。圖片來源/Unsplash)

不過各界專家都說,他們預期,還會有更多變異株湧現,只是未必都會成功主導疫情。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疫情因應專家史萬(Julie Swann)就說,她預估還會出現長得像Omicron的病毒,只是「究竟在現實世界中,會不會造成大擴散,還要再觀察。」

換句話說,Omicron、或是IHU絕非終點,影響世界疫情的方向,都要聽命於未來新病毒微小的突變狀況。那麼究竟當新病毒出現時,科學家都會追蹤哪幾項關鍵數據?關於病毒的哪些面向,左右了我們的未來?

《紐約時報》大概列出4個觀察階段,每當新病毒出現,我們通常會在這「4大問題」之間不斷循環:

Q1. 病毒初步的擴散嚴重嗎?

本階段關鍵:篩檢情形

● 新病毒目前的擴散情形?是否讓確診數突然暴增的狀況?

● PCR能驗出新病毒嗎?會不會讓篩檢失效(偽陰性或偽陽性)?

一開始,通常是由疫情專家觀察到異常,比如某地區內的確診人數突然暴增,或是分析確診者的血液樣本時,發現特別顯著的群集,都有相同的病毒特性,那麼可能就代表有新病毒出現,且開始傳染給許多人。

在第一階段,是我們開始「認識病毒」的時候,此時最需要確認:需不需要調整因應措施?比方說,如果PCR篩檢、快篩等方法驗不出病毒,那麼在把關階段就會出問題。專家也會使用基因定序,但非常花時間,通常至少需一週才能得到結果,新病毒剛爆發時,基因定序也較容易出現誤差。

Q2. 在人與人之間,病毒有多容易傳染?

本階段關鍵:R值

● 新病毒的擴散能力有多強?特定年齡層是否比較容易感染?

● 新病毒在家戶中、小型群聚中,傳染的情況為何?

在這個階段,科學家最關注病毒的「複製能力」。如Rt 值(有效再生數,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用來估算一定期間內傳染數量的變化;R0 值(基本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用來估算一個個案在群體中,傳染給其他人的數量。舉例來說,12月時,南非地區的「再生數」數據,就比疫情其他時段來得高很多。

不過,專家表示要理解傳染力較高或較低的原因,需要大概數週、乃至數月才能確定。比方說,研究Omicron時,專家關注的重點,是病毒的變異情形:究竟是哪些機制,導致其更容易在人體間傳播?是逃脫免疫反應嗎?容易重複感染嗎?還是其他的原因?

Q3. 感染過、打過疫苗,能免疫嗎?

本階段關鍵:感染與接種保護力、突破性感染

● 已經接種疫苗、接種過加強劑、或曾經確診的人,他們的血液對新病毒的免疫情形?感染風險大概是多少?

● 在真實世界中,施打疫苗對病毒的保護力?混打疫苗的保護力?

「突破性感染」是本階段的觀察重點。通常,科學家會在實驗室中,進行血液比對研究:把已接種或感染者的血液,與病毒混合,觀察血液是否能夠產生對抗新病毒的抗體?數量如何?以確定現有免疫力的效果。

此外,待確診數量增加之後,科學家也會開始計算「真實世界中疫苗的保護力」。通常,他們會藉由大量的資料庫數據,來統計出疫苗實質保護力。另外,專家也更有機會採集到各種人的血液:混打AZ和BNT,跟打2劑莫德納相比,誰的感染風險比較高?哪個年齡層受到的保護最多?在這個階段,通常需要1個月以上,才能採集到足夠的樣本數。

Q4. 病毒的殺傷力強嗎?有生命風險嗎?

本階段關鍵:重症率、病死率

● 感染新病毒的住院人數多嗎?通常待幾天出院?需要使用呼吸器或其他加強治療嗎?

● 抗病毒藥物或療程對新病毒是否有效?

● 感染新病毒會不會對其他病毒產生免疫力?

如果病毒持續使確診數增加,我們就更有機會去統計,感染新病毒的人容易送醫嗎?還是症狀不嚴重?比如Omicron出現時,各地醫院就發現其重症率不高。後續過一段時間,科學家會再去找出背後的原因、機轉。

世界各地的專家都提醒,即便重症率低,也不代表我們可以輕率地看待新病毒。因為如果病毒的傳染力太強,雖然重症率很低,但不是趨近於零,相乘之下,「重症人數」依然不容小覷。因此相關的防疫措施,如:打追加針、戴口罩、勤洗手等,建議還是做好做滿。

3種對疫情未來的預言

回應大家都在問「疫情什麼時候會結束」,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傳染病學家皮爾遜(Carl Pearson)預言,新冠疫情的可能發展方向有:

1.流感化:季節性變異株頻頻取代舊有病毒,每年都會流行一次。

2.特殊傳染病化:成為類似登革熱的傳染病,數種變異株同時存在,各自對特定的抗體具有免疫逃脫力,頻率大概會是數年引發一波流行。

3.單一病毒化:某一變異株成功打敗所有其他變異株,永久成為新冠病毒的主導病毒,人類只需要針對其研發疫苗、藥物即可。這是最理想的情況,也是可能性最低的狀況。

參考資料:CNN、New York Times、Prevention、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延伸閱讀:

第三劑疫苗怎麼選?時間隔多久?第三劑混打攻略一次看

Omicron症狀輕微、傳染力更強!9大症狀、疫苗保護力一次看

Omicron是終結Delta的曙光?為何輕症多?研究解答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