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塞納河獨具特色的橋梁之最!沿岸不只巴黎知名景點 一次搜集最華麗、最金屬、最短橋梁!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2024巴黎奧運即將在7月26日~8月11日登場,這屆奧運看點滿滿,除了比賽會場不只95%為既有建築,許多還是凡爾賽宮、協和廣場、榮軍院等知名景點,更特別的是,就連開幕式也搬到戶外,在塞納河上盛大舉行!這條蜿蜒於法國首都的河流,沿岸地區早在1991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遺產,7月26日當天預計超過1萬名選手,將一同搭船穿越、航行約6公里後,在夏佑宮(Palais de Chaillot)所在的投卡德侯(Trocadéro)完成儀式,沿途經過的羅浮宮、巴黎聖母院和艾非爾鐵塔,也是一大亮點。不過除了這些巴黎必訪景點之外,橫跨兩岸的橋梁本身也各具特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1789年,巴黎、或者說法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千年來深受封建制度桎梏的平民百姓,紛紛湧上街頭,高喊著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並且在7月14日攻陷法國封建制度的象徵——巴士底監獄(Bastille),法國大革命(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就此如火如荼的蔓延⋯⋯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在這個連路易十六都被推上斷頭台的年代,派系鬥爭者上一秒可能還大權在握,下一秒就被打入大牢,紛亂動盪之情可想而知。然而即使一切充滿變數,卻有一座橋彷彿置身平行宇宙,依舊一步步進行著工程,那就是協和橋(Pont de la Concorde)!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橫跨於杜樂麗堤道(Quai des Tuileries)和奧塞堤道(Quai d'Orsay)之間,長153公尺、寬18公尺,串連起當年路易十六和皇后被砍頭的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以及今日法國下議院所在的波旁宮(Palais Bourbon),協和橋由建築師Jean-Rodolphe Perronet設計,建造於1787年。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法國大革命期間,協和橋不但不受影響,甚至還成為「得利者」,被拆除的巴士底監獄石頭,成了它的最佳建材來源之一,這座革命橋(Pont de la Révolution)落成於1791年。拿破崙掌權後,1810年時在橋的兩側安置了第一帝國8位陣亡將軍的雕像。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協和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不過法王再度上任的波旁復辟(Restauration,1814~1830年)期間,這座橋被改名為路易十六橋(Pont Louis XVI),並且換上12座巨大的大理石雕像。然而雕像對橋梁來說實在負擔太重,因此後來全移到凡爾賽宮。協和橋打從1830年便一直使用這個名稱至今,今日的結構是昔日的兩倍寬,擴建於1930~1932年,不過依舊維持著新古典主義的原貌~~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雖然同樣具有象徵性的歷史意義,不過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橋本身金碧輝煌的奢華姿態!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延伸於如今改設為美術館的大皇宮(Grand Palais)、以及拿破崙長眠的圓頂教堂所在的榮軍院(Invalides)之間,這座洋溢著新藝術風格的橋梁,以俄國沙皇、同時被譽為「和平締造者」的亞歷山大三世命名:1892年時,為了紀念法俄同盟,法蘭西第三共和在1896年和1900年間興建了它。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由亞歷山大三世的兒子、日後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奠基,它和右岸為1900年世界博覽會修築的大、小皇宮,展現同樣的建築風格,並且一同啟用於1900年⋯⋯長160公尺、寬40公尺的它,為了不阻擋香榭大道和榮軍院的視野,設計上可說是費盡心思。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高達6公尺的單跨鋼拱橋,被喻為「19世紀工程學的奇蹟」,亞歷山大三世橋裝飾著大量的雕刻,其中特別是出現在橋兩側、17公尺高立柱頂端的四尊鍍金青銅雕像——伴隨著飛馬的希臘羅馬女神菲墨(Fame)。立柱上還裝飾有「科學」、「藝術」、「工業」和「商業」的擬人化雕刻,下方平台則分別描繪當代和古代、文藝復興與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亞歷山大三世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不只如此,還有許多寧芙(Nymph)浮雕,這種希臘神話中經常出現於泉水、大海和山林裡的女神或妖精,總是以美麗的少女形象出現。其中,伴隨著象徵塞納河和涅瓦河人物浮雕的,分別裝飾著巴黎與俄羅斯帝國的徽章。此外,連綿不絕的路燈也是一大特色,亞歷山大三世橋只能以目不暇給來形容~~

藝術橋(Photo by Bruno DE HOGUES/Gamma-Rapho,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藝術橋(Photo by Bruno DE HOGUES/Gamma-Rapho,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雖然藝術橋(Passerelle des Arts)現在或許不是巴黎含金屬量最高的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曾經擁有這項頭銜,因為它是巴黎出現的首座金屬橋!兩側分別為法國權威學術機構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以及羅浮宮的中央廣場方形庭院(Cour Carrée),這座人行橋落成於1804年。

藝術橋(Photo by Bruno DE HOGUES/Gamma-Rapho,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藝術橋(Photo by Bruno DE HOGUES/Gamma-Rapho,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拿破崙模仿了英國的設計,委託工程師Louis-Alexandre de Cessart和Jacques Dillon打造一座彷彿懸空花園的橋梁,藝術橋以九道拱跨(今日為七道)的姿態,橫跨於塞納河上,橋上設置了樹木、花壇與長凳,(當時)想經過還必須支付過橋費!

藝術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藝術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因為有時被當作藝術展覽場所使用,「橋」如其名,藝術橋如今成為許多藝術家的另類「露天工作室」,而它獨特的視野,也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成為巴黎的地標之一。甚至因為獨特的氛圍,天氣晴朗時還經常成為人們野餐的好去處~~

藝術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藝術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深受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讓藝術橋一度成為愛情鎖的「大本營」,無論橋身的欄杆和格柵,全被滿滿的鎖頭占據,根據2014年《世界報》(Le Monde)的統計,這座不過155公尺長、11公尺寬的橋,居然有超過70萬個鎖頭,遠遠超過它所能負擔的重量。

藝術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藝術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不只安全上有疑慮,就連對美學也是一大考驗。為避免倒榻,最終巴黎市政府決定將這些鎖頭全部移除!事實上我們今日看到的藝術橋,也曾深陷塌陷危機,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空襲和長年的船隻碰撞(1979年時遭撞而塌陷60公尺),造成它無數損害。最終在1984年時,揭幕了這座保留了舊橋外觀與新結構的「新」藝術橋。

米拉波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米拉波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米拉波橋(Pont Mirabeau)不只是一座連接巴黎15區和16區的拱橋,還是一首詩的名字,出自法國知名詩人、同時也是法國超現實主義先驅之一的紀堯姆・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之手,發表於1912年,成為這位英年早逝的詩人代表作。

米拉波橋(Photo by DEA / C. SAPPA/De Agostini,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米拉波橋(Photo by DEA / C. SAPPA/De Agostini,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這首憂傷的情詩,描繪逝去的愛情隨時光流逝而逐漸黯淡,彷彿流淌於米拉波橋下的塞納河般,再也無法復返。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創作,據說因為阿波里奈爾和畫家女友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回家時,總會經過米拉波橋,後來兩人分了手,讓詩人忍不住寫下這首悼念之作⋯⋯

米拉波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米拉波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興建於1895~1897年間,名稱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家兼演說家奧諾雷・米拉波(Honoré Gabriel Riqueti, comte de Mirabeau),這條長173公尺、寬20公尺的鐵橋,建造時是巴黎最長且最高的橋梁!主拱跨距長93公尺,兩旁側拱跨距則為32.4公尺,可以透過樓梯或坡道通往道路或堤道。

米拉波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米拉波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河中的橋墩代表船,船上裝飾著法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雕刻家尚・因賈爾伯特(Jean Antoine Injalbert)的四尊寓言雕像,分別象徵「巴黎市」(右岸船頭)、「航海」(右岸船尾)、「豐盛」(左岸船頭)和「商業」(左岸船尾),其中船頭雕像面對著塞納河,船尾雕像則面向橋梁。

西堤島(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西堤島(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面積不到2公頃的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可說是塞納河上的珍珠,這裡是巴黎的發源地,知名景點巴黎聖母院和聖禮拜堂(La Sainte-Chapelle),都位於這處彈丸之地上,藉由一條條橋梁與左右岸相互連接,小橋(Petit Pont)也是其中之一。

小橋(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小橋(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小橋大概是塞納河上最命運多舛的橋梁之一,最初歷史回溯到巴黎還是羅馬高盧時代的城鎮盧泰西亞(Lutetia)。當時人們利用西堤島當作渡口,為此興建了一座連接島嶼和左岸的橋。不過經常遭受洪水破壞,光是在9~17世紀之間,至少就被沖走13次!甚至還因此「聞名」。

小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小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歷經多次重建,小橋的厄運還不只如此,甚至曾經因為一位點燃火把的婦人,乘船出海時與載滿乾草的駁船相撞,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火勢,連帶把這座橋給燒毀⋯⋯

小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小橋(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我們今日看到的小橋,落成於1853年,為了提供更寬敞的水道,因此將原本的三道石拱,改為橫跨4、5區蒙特貝羅碼頭(Quai de Montebello)和聖米歇爾碼頭(Quai Saint-Michel)的單拱橋。小橋雖然寬20公尺,長度卻只有32公尺,成為塞納河上最短的橋梁!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