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名菜每年疑奪2萬人命!名醫爸媽愛吃得肝癌致命 醫盤點3料理危險

東南亞向來是國人的熱門旅遊區,疫情過後台灣開放旅遊,泰國旅遊大爆量。出國旅遊一定要品嚐當地美食,不過英國發出警訊,當地名菜生拌魚肉「koi pla」不要點!因為這道菜是由生魚切碎後再加上香料涼拌,雖然是當地人非常喜愛的傳統料理,不過泰國知名肝臟外科醫生那龍(Narong Khuntikeo)呼籲大家不要吃,這道料理每年奪走2萬多人的生命,連他的父母都是因為吃這道菜死於肝癌!

 

泰國名醫籲「別吃koi pla」生魚有肝吸蟲 恐致膽管癌、肝癌

很多人都有「旅遊要吃當地美食」的觀念,不過有些傳統風味菜還是要小心!據泰國醫師那龍說明,泰國湄公河(Mekong)地區的淡水魚身上有「肝吸蟲(Liver Flukes)」,如果魚肉煮熟就沒問題,但是這道生拌魚肉「koi pla」是用生魚肉切碎,再將它與香草、香料和檸檬汁混合磨碎了,再用生菜包起來。因為很清爽,在天氣炎熱的泰國是非常受歡迎的傳統料理。

看更多:真人版《航海王》索隆受刀傷竟用「魚皮」治療?醫:確實有效!但做法錯誤

 

▲泰國傳統名菜生拌魚肉「koi pla」可能致癌,每年至少有2萬人因吃這道菜引發膽管癌、肝癌奪命。(圖片/翻攝自Twitter

 

那龍說,泰國依善地區的膽管癌的發生率居全球之冠,都是因為愛吃這道菜,但是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不知道吃koi pla這道菜會有感染寄生蟲的危險,他希望能教育泰國當地民眾少吃這道菜。

 

泰國、寮國、中國大陸、日、韓都是肝吸蟲流行區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醫療長曾國枝表示,會引起肝膽疾病或癌症的寄生蟲,包括中華肝吸蟲、泰國肝吸蟲和牛羊肝吸蟲。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區是中國大陸、日、韓,而泰國肝吸蟲主要流行區在泰北、寮國,牛羊肝吸蟲主要流行區是在歐洲和美洲。

 

曾國枝說,在1960年代,台灣也曾是中華肝吸蟲流行區,蟲體主要寄生在淡水河的螺類,人們吃進未煮熟的螺肉,蟲卵進到人體如果在胃腸部孵化可能引起急性的腸胃道症狀,但如果是進到膽管,則會寄生在膽管或進到肝臟,持續產卵、生長,等到持續發炎引起膽管病變發生膽管癌或肝癌,通常要20~30年後,一般是在解剖時在膽管癌或肝癌檢體發現中華肝吸蟲或蟲卵,才發現是肝吸蟲引發的癌症。

 

曾國枝說,近幾十年來國內的淡水河寄生蟲防治成功,至少已經有20~30年沒有在國人身上發現這些寄生蟲,但在移工引進台灣後,10多年前曾看到不少例移工帶有肝吸蟲,但這幾年來也很少看到了。之前移工的寄生蟲事件曾經引起國內寄生蟲防治單位的警覺,但經疾病管制署的追蹤研究顯示,國內目前淡水河的螺種和當地主要肝吸蟲寄生螺種不同,研究期間未發現國內螺類有寄生蟲。

看更多:譚敦慈絕對不吃「1食物」!傳授最強食安策略 這樣做避免感染食腦蟲

 

肝吸蟲潛伏感染20~30年後致癌 發現已來不及

不過他提醒國人出國「不要吃生食」,因為像肝吸蟲這類寄生蟲害,較少引起急性症狀,如果肝吸蟲引起腹痛、腹瀉或便祕等急性症狀被發現,目前有一些驅蟲藥可以有效驅除。但是肝吸蟲主要還是以慢性寄生為主,牠們寄生在膽管或肝臟時通常沒有症狀,等到蟲卵阻塞膽管出現黃疸,或引起肝臟病變出現症狀時,通常已經是20~30年後發生膽管癌或肝癌。

 

名醫盤點3種生食料理 最易引寄生蟲

除了生魚可能感染肝吸蟲,曾國枝盤點還有多種「生食料理」也很危險!包括廣東一帶淡水魚生魚片「魚生」,很多人到韓國或上海旅遊,也喜歡吃當地流行的「醬油蟹」或是「嗆蟹」的當地名菜,醬油蟹和嗆蟹都是生螃蟹料理,醬油蟹是用鹽和醬油加上大蒜等辛香料醃漬,嗆蟹則是用高濃度酒精和鹽、醬汁的醃漬。寄生螃蟹的不是肝吸蟲,而是「肺吸蟲」。

 

肺吸蟲感染初期會出現腹瀉和腹痛,之後可能會發燒、胸痛、暈眩,有時會咳血,蟲體還可能侵入腦部,引起腦膜炎。除了急性症狀以外,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顯示,肺吸蟲成蟲在人體可能潛伏寄生5到10年,最久甚至還可能寄生25年以上。

 

不要以為「當地人都在吃」就很安全,據韓國的資料顯示,肺吸蟲感染在90年代曾經減少,但是近10幾20年來感染率又升高。曾國枝提醒,淡水河的魚蟹一定要「煮熟」後吃,無論是烈酒、高鹽或是大蒜、蔥、辣椒都無法殺死寄生蟲。海水魚蝦蟹雖然比較少聽到有這類寄生蟲,但是還是有其他寄生蟲或是海洋弧菌等污染,目前部分生魚片有超低溫殺菌、殺蟲法,但是還是要少吃。

看更多:恐怖食腦蟲親水設施642人有足跡、68人失聯!最易感染6場所 洗澡水也有危險?

 

◎ 圖片來源/翻攝自Twitter.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曾國枝醫師.疾病管制署

 

更多健康2.0報導
真的結晶了!59歲潘若迪飆舞14小時竟抖出「鹽巴」 中醫曝4流汗部位看健康
李心潔開畫展「1疾病發作劇痛」很痛苦快爆炸!醫授3招可止痛
男歌手心臟抽痛、嘴唇發紫急送醫!不是心臟問題竟是「1隱疾」引發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