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悲劇 揭「深海旅遊」風險與爭議

▲探索「鐵達尼號」殘骸的觀光潛水器「泰坦號」18日失聯,現已被尋獲殘骸。資料照。(圖/美聯社)
▲探索「鐵達尼號」殘骸的觀光潛水器「泰坦號」18日失聯,現已被尋獲殘骸。資料照。(圖/美聯社)

[NOWnews今日新聞]探索鐵達尼號(Titanic)沉船地點的觀光潛水器「泰坦號」(Titan),18日搭載5人出發後失聯,現已尋獲殘骸,殘骸顯示「泰坦號」可能曾發生內爆,潛水器在極短時間內塌陷、爆炸並解體,也造成當時在裡面的5人死亡。這次事故讓外界開始關注「深海旅遊」(Deep-Sea Tourism)這項日益增長、基本上不受監管、而且幾乎只有富豪才有能力光顧的產業,究竟應不應該是營利事業。

綜合《時代雜誌》(TIME)等外媒報導,近年深海旅遊商機漸夯,營運「泰坦號」的公司「海洋之門」(OceanGate)於2021年開始帶領遊客搭潛水器去參觀海底的鐵達尼號沉船,體驗截然不同、價格當然也不便宜。然而,就跟近年也開始流行的太空探索之旅一樣,深海旅遊也是「風險大、監管少」,這類的極限旅遊很少面臨政府干預。

在極限活動中,通常會有所謂的責任豁免聲明,但很多時候,簽署人雖然簽了聲明書,其實並沒有想那麼多,不會真的想到有事故發生甚至死亡的風險,政府也不會主動進行監管,企業賺得開心、客戶也玩得盡興。此外,因為這是個新興產業,一般人也沒能力參與,算是特殊領域,所以也被認為政府沒有必要特別介入。

報導並引述「海洋之門」首席執行長拉什(Stockton Rush),去年接受美媒專訪,被問及泰坦號安全性的回應,認為風險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某些時候,一味講究安全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人們想處於徹底安全的環境,那麼就不要起床、不要開車、什麼都不要做,通常就是有關風險跟回報的問題而已。

報導也提到,目前大多數的水下研究和工業活動,都是使用無人駕駛和機械器具進行的,即使機械的損失會影響工作進行,至少不會出人命。可是現在,泰坦號事故發生後,可能會掀起一波針對深海旅遊業的風險辯論,難保不會對這個剛剛起步的產業形成打擊。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泰坦號失聯不久即內爆?潛水器內5人研判當場死亡
泰坦號曾發生「內爆」!殘骸被尋獲 潛水器內5人不幸身亡
泰坦號用「電玩手把」控制是偷工減料?開發商否認 解釋原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