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飄往何方? 中研院點名太平洋受害最深 台灣就在其中

全球每年有480萬至1270萬噸的垃圾流入海洋,這些海洋垃圾究竟漂向何方?中央研究院今天(13日)指出,風阻效應與海流都會影響海洋垃圾分布,他們發現這些垃圾已從亞熱帶逐漸轉移至熱帶和極區,尤以太平洋區最為嚴重。#請聽記者楊文君的採訪報導#

每年有千萬噸垃圾流入海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辛宜佳,與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組成研究團隊,首次納入風阻與海流,以全球尺度追溯海洋垃圾分布。

歷經3年時間,他們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1993至2017年、共25年來全球七大洋區的垃圾分布,發現海洋垃圾分布從亞熱帶逐漸轉移至熱帶和極區,尤以太平洋區最為嚴重;同時超過50%的垃圾持續在海上漂流,影響海洋生態甚鉅。鄭明修說:『(原音)低風阻像藍白拖、寶特瓶是中等風阻,最高風阻的是保麗龍,完全幾乎飄在上面,風一來就吹上來了,這就是風阻效應,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個用風阻效應來模擬海漂。』

研究團隊表示,依據模型模擬結果,海洋垃圾將從太平洋東岸轉而累積至太平洋西岸,台灣與亞洲區域可能面臨巨大的海洋垃圾危害。另外,像塑膠垃圾因為比重比海水小,可被運送得非常遙遠,容易被帶往極地,南、北冰洋中,可能是另一個海洋垃圾堆積熱點。

柯佳吟指出,頻繁的漁業作業區域、具有較高海洋初級生產力區域都與海洋垃圾分布熱點重疊,若垃圾只增不減,整體海洋生態系與人類經濟活動都會受到影響。

中研院指出,此論文對於未來台灣、亞洲乃至全球海洋垃圾的清除與治理,提供重要且有機會降低清除成本的方向。論文已於2020年10月6日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