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蕩妖婦還是被汙衊的仁心王后?亨利八世動搖國本也要娶的女人──歷史學家為安妮.博林翻案
身為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是16世紀世上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這位國王為了與元配「亞拉岡的凱薩琳」離婚並和安妮結婚,不惜脫離禁止離婚的羅馬天主教教會,自行創立英國國教,造成英國政壇與宗教極大動盪。
安妮.博林(Anne Boleyn)的魅力看似如此之大,同個時期的政壇人物批評她卻從未保留,將她描述成蕩婦、權力薰心,甚至是6根手指的女巫。即使她成為王后3年後,當初傾全國之力也要娶她進門的亨利八世就下令將她斬首,數百年來保守史家仍不斷複製安妮.博林的壞名聲,民間評價亦同。
2008年電影《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就由知名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這位充滿心計的「妖婦」;2015年由曼布克獎小說《狼廳》(Wolf Hall)改編的同名宮廷劇中,安妮.博林同樣是個富有野心的女人,她的家庭也熱愛攀權富貴。
歷史學家挑戰文獻 寫下翻案傳記
但對歷史學家諾蘭(Hayley Nolan)而言,這些故事卻有著不少漏洞。諾蘭的最新著作《500年的謊言:安妮.博林》,以半傳記半「翻案」的方式重寫安妮的故事。她挑戰傳統史書引用的資料來源,也在書中強調安妮具備的人道關懷,以及她在宗教和政治上的貢獻。
接受《時代》雜誌(Time)訪問時,諾蘭說:「我想知道,為什麼亨利八世可以對安妮做出那種事,但在研究他的時候,我發現我們所聽來的安妮的故事,都不是事實。」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以風流好色出名,為了與安妮.博林結婚不惜與羅馬教廷決裂,卻在3年後將她斬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許多知名史學家都認為,安妮一開始就瞄準皇后大位,刻意勾引亨利八世,而這位國王被刻劃為風流情種,「為了與安妮結婚」不惜與羅馬教廷一刀兩斷。但根據諾蘭研究,早在安妮加入這場宮鬥劇之前,亨利八世已經在偷偷尋找跟凱瑟琳離婚的方法,而且安妮也曾經拒絕國王求愛。
1526年夏天,身為凱薩琳侍女的安妮逃離了宮廷,似乎就是為了遠離亨利八世,但國王沒有死心,不間斷地寫信給她,他們之間至少通信長達3年,可惜只有亨利八世寫的信保留下來,難以證明安妮的心思。然而,史家雖承認安妮離開宮廷,卻認為這是她欲擒故縱的手段。諾蘭指出:「安妮被當成『女人說不就是要』的終極案例,史家把亨利八世的騷擾稱之為『情書』,並說他把心愛的女人處死。」
諾蘭說:「很抱歉,但一個男人殺死一個女人,無法證明他愛著她。如果結局是斬首,那就不可能是愛情故事。」
性是女人的原罪?
諾蘭也在安妮與亨利八世的情感糾葛中,看到現代女性被描繪的縮影。今年11月,紐西蘭最高法院判決一名27歲男子死刑定讞,他在去年認識22歲英國背包客米蘭妮(Millane),約會後卻將她勒斃、拍照並棄屍於酒店。在法庭上這名兇嫌辯稱,米蘭妮是在跟他嘗試「窒息式性愛」時不慎死亡,許多八卦媒體也把重點大幅聚焦在米蘭妮的性生活。
諾蘭表示:「人們可能會說都鐸王朝是不同的時期,其實根本沒差。我們明明需要保護受害者,卻往往破壞受害者的名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忽略安妮的故事被浪漫化了。因為歷史被淡化了,而且這確實有影響 。」
就和遇到恐怖情人的米蘭妮一樣,安妮.博林悲慘的生命終點,也許是這段論述的最佳證明。
安妮成為皇后之後,除了生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其後4胎不是死產就是流產,渴望男性繼承人的亨利八世很快厭倦了她,開始外遇並密謀拋棄安妮。1536年5月,安妮遭到逮捕,她被控至少與5名男子私通,其中一位還是她的親弟喬治(George Boelyn),雖然證據並不多,最後仍被判處通姦、亂倫與叛國重罪(有人聲稱她與一位情夫密謀殺害亨利八世)。但周遭的人都知道,國王早已與侍女珍.西摩(Jane Seymour)有染,安妮被斬首的隔天,亨利八世就立刻把珍娶進門。
1897年一幅漫畫,描繪亨利八世與珍.西摩偷歡的景象,門簾後方的女子疑似是當時的王后安妮.博林。(British Library@flickr_publicdomain)
推動救貧法、捍衛難民與宗教自由的仁后
許多史家也同意,安妮的通姦罪名很可能被人誣陷或誇大,真兇可能就是亨利八世的親信大臣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他與安妮的家族勢力多有衝突。諾蘭則認為安妮皇后十分缺乏隱私,加上她十分虔信宗教,紅杏出牆的機率很低,更遑論劈腿這麼多男人。
而在被斬首的兩個月前,安妮還在推動國會《救貧法》(the Poor Law),該法要求國家協助失業者找工作,甚至給予貧困百姓醫療照護,還打算成立新的政府專責單位,是英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社會救濟制度雛形。但克倫威爾當時也領導一個類似單位,可能因此工作不保。諾蘭認為:「突然之間,我們了解了更多重大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克倫威爾與女王勢不兩立。」
諾蘭說:「安妮不是無情的惡霸,也不是妖婦,她其實是個政治家,努力在國會推動破天荒的濟貧法案。」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親信大臣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與安妮.博林不合,疑似誣陷她外遇。(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事實上,直到最近為止,史學界一直認為克倫威爾才是那位推動《救貧法》的功臣。今年11月,英國國會公開承認安妮在社會福利與人權領域的突出貢獻。國會網站寫著:「安妮.博林運用她的權力激發正向改革。她推動激進的濟貧法案、提供難民赦免與庇護,還努力捍衛人民在宗教信仰上的言論自由。因為這些挑戰,保守分子極度排斥安妮,但對改革派而言,安妮是全國唯一一個握有實權、也願意為他們奮戰的人。」
書信史料來源:仇視安妮的大使
諾蘭也認為,過去很多歷史詮釋之所以隱去安妮的政績不談,是因為他們都引用了類似的來源,當時的西班牙駐英大使沙皮(Eustace Chapuys)就是其一。沙皮曾竭力捍衛西國王室出身的凱薩琳,他對安妮的仇視可想而知,沙皮留下的大量書信從未直呼安妮的名諱,只稱她是「小妾、女魔鬼、娼妓」,而這些文件都成為研究安妮的「重要史料」。諾蘭認為,這些人都覺得安妮使出了詭計才扳倒「正牌王后」。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亞拉岡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Aragon),亨利八世為了與她離婚不惜創立英國國教,並與羅馬教廷決裂。(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諾蘭也強調,替安妮「翻案」也具有更長遠的意義。安妮的故事一再暗示大眾,女人渴望權力都是為了自私、輕佻而無意義的原因。諾蘭卻認為:「當我們說安妮被殺是因為她跟一大堆男人有染,暗示的是女人垮台罪有應得。」
在著作《女力告白:最危險的力量與被噤聲的歷史》(Women and Power: A Manifesto)裡,古典文學學者畢爾德(Mary Beard)一路追溯「厭女」的歷史至古希臘時代,她發現蛇髮女妖梅杜莎(Medusa)的形象常被套用在當代女性領導人身上,例如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前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等等。英國12月12日即將舉行大選,但今年也有幾位女性議員決定不競選連任,因為收到太多威脅要殺死或強暴她們的訊息。這也是啟發諾蘭,讓她決定替安妮.博林翻案的原因。
諾蘭說:「她的故事和當代的關聯再深不過了,因為她是位被鬥垮的政治家。這種事現在仍不斷發生,所以我們才需要了解過去發生過的真相,確保歷史不會一再重演。」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歷史上的今天》3月24日──打造英國輝煌盛世、「榮光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駕崩
相關報導》 惹他不開心就被離婚、被殺害,誣陷老婆送她上斷頭台…英國史上最有名渣男﹣亨利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