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沒在恐怖蒼白迷霧中 玫瑰古蹟向黑色臉孔致意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回應5月19日首屆「白色恐怖記憶日」,蔡瑞月文化基金會5月19日上午10點,在玫瑰古蹟舉辦紀念活動《黑色面孔下的白色悲歌》,由舞蹈家蕭渥廷、「海島演劇」林志遠導演、舞蹈家詹天甄創作戲劇及舞作,並藉由對話座談等活動,向這段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受難者家族致意。

白色恐怖看似已隨著1992年11月7日解除「臨時戒嚴令與戰地政務實驗辦法」而結束,實際上對於歷經這段漫長政治恐怖時期的許多受難者遺族而言,不僅在228事件中失去至親,緊接著的白色恐怖更似一場永不結束的悲劇,多年來不敢提起也不忍回望。淹沒於恐怖蒼白迷霧中的生命難以計數,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創辦人,舞蹈家蔡瑞月即是其中之一,故玫瑰古蹟長期作為支持人權運動的基地,以多次邀請其遺族出席紀念活動的嘉義「仁醫」潘木枝的故事說起,回應今年首度被宣告的「白色恐怖記憶日」。

據潘醫師七子潘信行的回憶,悲劇發生前,父親以仁心仁術受人敬仰,一家人生活和樂而甜蜜,直到政局丕變,潘木枝代表鄉親與國民政府和談卻被公開處決後,整個家族陷入黑暗──其次子潘英哲被槍擊頭部而亡、在刑場目睹一切的三子潘英三與行刑時同被捕跪在現場的長子潘英章,終生皆受重度憂鬱症所折磨。回顧成長過程,潘信行記得母親及兄長總如驚弓之鳥,對於那段艱辛的日子閉口不談,直到20多年後某天,長期未聯繫的大姊前來找他,塵封多時的記憶才被開啟──出獄後被夫家冷落孤立而精神崩潰的大姊,竟因害怕被警察認出、抓走,要把自己的臉孔塗黑,才敢出門。

而潘醫師家族的遭遇,只是43年間發生在台灣土地上數不清的悲劇之一。今年3月11日「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中,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菊致詞時引用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的名言:「忘記歷史的人必將重蹈覆轍。」玫瑰古蹟將持續以舞作、戲劇將這段深刻的歷史記憶不斷延續下去,盼公民社會及媒體一同來關注、參與。(照片記者沁諠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