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心理健康假:大專校院自殺通報數字急劇上升,政府還能再多做什麼?

文:王虹勻

心理健康假是近期各大學校園內關注度最高的議題之一,至今為止已經有數所大學如實踐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等通過心理假,政院兒少委員更提案高中也應有「心理健康假」。若學生覺得當天心理不適想請心理假,無需檢附任何證明即可請假。

根據教育部與衛福部統計,2014至2018年內各級學生自殺死亡數5年內增加1.65倍,大專校院自殺通報數更成長九倍。數字不談,單就筆者就讀大學3年,校園內就發生至少兩起輕生事件。

心理健康假是否勢在必行?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現今校園內的心理輔導與諮商資源是否充足,其問題的癥結點在於何處,才是改善問題的目標與方向。

蔡英文於2015年首次競選總統期間,就提出五大心理健康行動作為政見之一,上任後持續強化社會安全網、徵詢青年意見,面對政院兒少委員提案高中心理健康假,教育部更允諾會進行研議並且推動。青春期正是角色混亂與身分認同的過渡時刻,政府的種種行動與表態,都代表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確實是政府在意且願意持續改進的一塊。

但是統計騙不了人,大專校院自殺通報的數字急劇上升,政府還能再多做什麼?可以從今日的校園心理輔導與諮商資源找解答。

以筆者就讀的世新大學為例,其實體感上資源不少,但僧多粥少的問題依舊長期存在。若想要安排諮商,要看準時機搶著去諮商中心網站預約,就算如此還是極有可能預約不到任何時段;每月學校請精神科醫師駐校三至四次,網路一個月前開放預約,照樣是搶破頭。即便搶到了,一個時段只給30分鐘時間向精神科醫師諮詢。

每系有分配一名系上教授為生涯導師,但也僅為學生的生涯規劃問題提供幫助,有其他的問題,依舊需要回歸二、三級輔導的途徑解決。

雖然,從大學校園供不應求的諮商資源,可看出現今社會對於心理疾病標籤化的已經逐步減少,但標籤在一時半刻很難完全撕掉,心理健康假的存在,讓學生在面對突發壓力事件或是混亂情緒時,能有喘息空間短暫抽離壓力情境;對於不想在校園直接尋求協助,欲在校外諮商診所就醫的學生,也能減少標籤化問題。適當休息更能幫助學生自我察覺,保持心理健康狀態,必要時再主動尋求協助。心理健康假能在程度上舒緩校園緊繃的心理輔導與諮商量能,達到分流效果。

政府既然有心想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除了積極推動心理健康假外,還有更多應該著手改善的部分,特別是提升第一線教師的輔導能力,以及公家機關專業輔導人員的薪資水準。

當學生遇到困難或壓力事件時,身邊能立即給予協助的資源,便是校園日常相處的系上老師或導師。倘若各級學校的教師都有更完善的基礎輔導能力,在前端就提供學生即時的扶持,能降低動用諮商中心人員的頻率,減少二、三級輔導資源的浪費。第一線教師的輔導,能初步關懷與評估學生的狀況,在必要時協助轉介。讓各級的心理輔導資源的使用更有效率,如此一來也能照顧到學生的感受,或許就能減少更多憾事的發生。

現行公家機關專業輔導人員的薪資水準,也是使心諮人力長期不足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諮商心理師,需要能考上且畢業於心輔相關學系的研究所,再加上一年的實習經驗,才能參與國家考試,國家考試的錄取率還時高時低。

面對完漫漫長路後,進入政府設立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校園工作,校園內扁平的人員編制、心衛中心沉重的工作量與無彈性的環境。再加上與訪間諮商診所無法相比的薪資水準,經歷多年的投資若換得這樣的工作環境,要留住人才是難上加難。

不過,政府有實際的政策推動總比毫不關心、不願面對問題來得更好,做為學習助人專業的角度而言,只期許在未來,所有需要的人都能適時被接住,專業的心理健康人員能有更好的待遇與環境,確實建構強而有力的社會安全網。

延伸閱讀
超商浩克事件,員警持警棍狂毆是「即時強制」還是報復性毆打?
《公共電視法》完成三讀,標誌公視不再侷於「公共廣電」而是「公共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