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國危機逼近 從「宜居社區」喚醒生育潛力股

作者:吳濬彥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台灣預計在2018邁入高齡社會,到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負成長時間也預估在2025年發生,人口老化以及生育率低的滅國危機就在眼前。而政府對於這個滅國危機的對策是衛福部在今年四月成立一個「少子化對策辦公室」,報導甚至說辦公室在成立隔月開始就沒有在運作,而後少子化政策轉交國發會續行。

近來又見衛福部在前瞻計畫預算裡編列6億元,提供每名新生兒家長「育兒百寶箱」,裡面置放育兒資訊、兒童福利資源資訊、嬰兒照護用品,要來送新手爸媽,可見政府部門確實在政策與補助計畫擬定上渾然與民間脫節,政府的橫向溝通串連合作失能。

根據國發會過去做生養環境方案調查,民眾認為最能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為提供生育津貼或教育津貼,或是增設公立或私立幼兒園,但儘管就有報告了,衛福部卻只想得到做育兒百寶箱,想是為了湊預算而隨意想出來、無視別國社會脈絡抄回來的計劃。衛福部若不是沒有概念要做什麼,就是根本沒有在看國發會的報告,就算有概念事實上衛福部根本什麼都做不了,所以才會丟出一些消耗預算式的提案。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溯源「少子化現象」的發生,不脫薪資過低與居住成本過高,而跟薪資、勞動環境有關的是勞動部,跟公共住宅有關的是內政部、直轄市政府、縣市政府。這些單位,不是才是有能力處理「少子化問題」的主管機關嗎?

要鼓勵生育就是錢,這句話可以說對也不對,政府若只是在生育上作日用品補助或發紅包,那永遠補助不完。對一個有能力生小孩的人,補助個一、兩萬是多出來的,卻對國家財政整體會造成負擔又成效不大。事實上對一個有點責任感知道自己沒能力生孩子的人來說,就算政府一胎補助十萬、二十萬也不會有動機生。因為對家長來說,生養小孩是非常慎重、長期的事情,每個月領到微薄薪水扣掉房租與生活開銷再隨意試算一下養育小孩的開銷,連生病都不敢生遑論生小孩?

年輕人無法感覺薪資是成長的,看不到人生裡有養小孩的空間,所以不願意生小孩,什麼蓋公宅還是增加薪資的解決之道你我都知,且看中央政府要不要誠實面對問題根源,以國家安全為前提,垂直水平去結合各部會共擬政策,譬如最低薪資的訂定就是以育兒作為基準,而不是以一個人會不會餓死做為基準。

除了根本上的解決居住成本,與薪資問題還有短期的補助之外,我們究竟還可以做些什麼?

面對少子化問題,我們提出的是計劃是「長照十年」,或是像教育部訂定「校園空間多元活化實施計畫」,面向上都是處理老人照護以及校園空間活化利用,但這些都是在解決少子化問題發生後所延伸的問題,並不是不重要,而是就解決少子化問題的本身並未著墨,我們應該去思考的是如何創造適合生育與托嬰的環境。

最近台灣也在跟著喊地方創生,而最早這個概念來自日本安倍首相推的「地方創生」,但日本的地方創生目的就不僅是在支援觀光,地方創生初始目的是為了支援在地育兒、教育、老人照護。而我們國發會去年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的活動,邀請19個縣市代表與會,計有15個縣市申請國發會補助經費,可以看見這個地方創生目的僅是在於協助地方政府挖掘在地文化底蘊,是為了形塑地方創生的產業策略,我們的創生主要是以改造場所、設計、美食、藝術等方式進行「地方再生」。

過去的台灣環境缺乏美學,是以目前的社造方向皆致力於將地方上的傳統人、事、物、活動,透過社區參與集結眾人的智慧再加上設計力與創新力試著創造出有別以往新景象。於是,大規模的美感與功能兼具的改善計畫就此開展,再進一步的未來是以更方便的科技智慧作為城市發展想像。

而我們要試著提問的是,社區總體營造從九零年代開始深深扎根社區的系統,這些已經在民間串接起的綿密網絡,是否能夠過政府跨部局處整合的機制更進一步支援解決國家急迫的問題—譬如少子化危機本身?不僅營造出在地文化特色的社區,不僅是解決空間閒置或長照相關的問題,而是以「創造出更適合居民生養的社區」作為基本總體營造的核心價值。

讓社區中潛在的有生育想法但苦無能力生育的人,能夠在政府支援下的工作坊或打造的社群裡,可以得到工具簡易試算自己的薪資成長與居住支出如何結合離自己最近的公共資源可以安心生養陪伴小孩的每一個階段;鼓勵想在少子化這個國安危機議題上盡一份心力的任何人(包含不想生的人),能夠有機會參與托育志工或參與跟生育有關的互助會或是功德會,創造社會共同解決少子化問題的社群。

若一般人評估能不能生小孩是「薪資−居住成本−生活開銷 = 我能不能生養」,那我們就透過一次次的社區工作坊將「薪資−居住成本−生活開銷(+政府生育支持系統 ) = 我能不能生養 」的公式給普及。一般來說,生了小孩的雙親會加入育兒社群互相分享經驗,但是從未生過小孩的並不會加入那樣的社群,日常生活中若沒有育兒的資訊,現代人也容易在忙碌的生活中離育兒這個選項更遙遠,我們要為這群有潛力生小孩的人,嘗試打造出互相勉勵、支持的社群。

過去,政府的角色是隱性的,但如今應該朝向從生到育更積極的協助角色。不僅在硬體上創造支持家庭育兒的基礎設施,軟體上的支援也不是被動的公告在網站上坐等有緣人,現在有機會申請公共資源補助的有緣人有許多也許是原本就評估自己本身有能力可以生小孩的人,這樣的補助是錦上添花,整體來說對刺激生育數字提升幫助不大,況且,政府的補助計畫再多,不知道的人更多。

決定一個新的生命誕生是如此慎重的事情,擁有完整的評估工具去試算我的薪資與居住成本再加上政府提供的所有可申請的托育補助,拼出一個完整的生育路徑與支援地圖,我或許有辦法說服自己有能力在這個甘苦社會育養小孩不讓小孩過苦日子。

作者簡介:一名關心台灣主權的政治工作者,組織青年推動國家正常化,致力於推動傳統產業訪調與轉型,與新創結合。

Yahoo奇摩關心「托育」問題,邀請您
修法連署:企業托育 政府請明訂罰則
◎看完整專題:疼惜好員工 寶貝他的Baby
◎Yahoo揪甘心:【補助育兒折價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