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要小心 台大公衛最新研究:熱危害可能導致罹患慢性腎臟病危險增加

全球暖化促使極端氣候加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炎熱的天氣很可能造成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危險性增加,包括農民等戶外工作者、糖尿病患,甚至穿著防護衣的醫護人員,都是容易因熱危害引發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孝友的研究團隊發現,全球暖化熱危害可能導致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非傳統病因腎臟病是指排除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發炎、結石等原因導致的腎病,最早研究報告是中南美洲採收甘蔗的蔗農,因氣候潮濕高熱,造成許多農民年紀輕輕便罹患慢性腎臟病、腎衰竭,而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高,應該與台灣台灣地理環境鄰近赤道,氣溫濕熱有關。

研究也發現,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因人而異,戶外工作者、老年人、肥胖、有高血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是高危險群,原因與身體對熱調節能力下降、核心體溫上升比較快有關,新冠疫情期間,醫護穿著防護衣,也因內部溫度升高容易導致熱危害。核心體溫是人體內的溫度,會受到大腦下視丘調節,中老年人或糖尿病患因為神經調節的能力較慢,而懷孕中的女性因生理變化,身體熱調節能力也會下降。根據團隊過去的研究顯示,懷孕第三孕期 (7至9個月) 暴露極端高溫會增加死產的風險,更需要注意熱危害的預防。

楊孝友指出,當熱危害發生,人體腦部感受到溫度上升,下視丘、腦部就會開始作用,讓血流至皮膚進行散熱,器官血量減少,容易缺血,血流量不足的腎臟就會因此發炎,導致腎臟傷害。

不過,熱危害導致的腎臟傷害,只要早期發現其實是可以恢復的。楊孝友指出,拉丁美洲許多介入研究發現,只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提供工作遮蔭的地方、調整工時,半年之後,腎功能不好的人,也會慢慢恢復回來

熱危害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想吐等,楊孝友提醒,當出現這些症狀,就要小心是熱危害的前兆,要多補充水分,也提醒民眾於即將到來的炎熱夏日,要注意熱危害的預防,避免在大太陽下工作過久,並多補充水分。也籲請雇主對於未曾於高氣溫環境下作業的新進勞工,第1天在大太陽下工作時間不要過長,可用一週的時間逐步調整熱暴露時間,提供勞工生理熱適應,營建工人、農民等高危險族群應定期腎臟檢查,以有效的健康管理。

💪🏻2024健康生活大調查~填問卷抽萬元健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