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短線退場 在地蟹農深耕有成

中國時報【陳慶居╱苗栗報導】 苗栗縣政府自2012年開始輔導農民養殖大閘蟹,也提供優惠補助,第2、3年養殖戶大幅增加,最高峰時期逾110戶、養殖面積55公頃,頗有一窩蜂的趨勢,其中不乏炒短線投機者,如今養殖戶和面積隨著補助縮水而減少,剩下的多為深耕技術且能獨當一面的在地蟹農。 縣府農業處資料顯示,縣府於2011年開始透過兩岸合作模式,協商陸方開放從上海引進大閘蟹苗來台,且有海洋大學教授駐苗輔導。第一年有46戶、養殖16公頃、放養30萬隻蟹苗。 由於縣府訂定3年輔導計畫,補助養殖戶每公頃20萬元,蟹苗、飼料都有補助,加上售價高利潤頗豐,吸引不少農民養殖,2014年達到高峰,逾110戶、養殖55公頃、放養74萬隻蟹苗,但其中不少外來炒短線的養殖戶。 養殖大閘蟹多年的縣議員鍾福貴說,近兩年縣府輔導策略改變,取消蟹苗、飼料補助,以提供行政協助為主,包括把關蟹苗引進、監督飼料配方製作,協助行銷、檢驗費用等,讓許多外地來炒短線的養殖戶相繼退出,如今留下來的多是堅持到底的在地蟹農。 而堅持到現在蟹農,都具備養殖技術,如降低飼養密度、蟹蝦共池等方式,真正深耕專業的養殖技術,縣府樂見官方退居把關食安及協助行銷角色,蟹農仍能持續提升大閘蟹品質,穩定得來不易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