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拍攝考滑雪教練、導遊資格 旅日KOL「大前輩」阿倫曝最初創作契機
身為一個旅日多年的KOL「阿倫頻道」的阿倫近日接受《風傳媒》的採訪,分享了他自2010年來到日本生活及成長的經歷。在一段輕鬆的談話中,他透露了自己創作內容的起點及轉折,從語言學校到專門學校,最終走上創業之路,目前全力自主經營頻道。笑稱自己是I人(指內向者),在兼顧流量的同時,他也不斷堅持自己的理念,不會「為拍而拍」,而是堅持自己的理念,雖然偶爾缺乏火花,但他也自評能夠細水長流。
阿倫頻道是一個由阿倫 (Alan) 經營的 YouTube 頻道,高達56.2萬人的追蹤數,做為一個來日多年的KOL,他的頻道主要以中文介紹他在日本的生活和經歷,也被其他KOL稱作「大前輩」。阿倫的影片涵蓋範圍廣泛,包括日本文化、日常生活、旅遊、美食以及在日工作經驗等。他的內容幽默輕鬆,帶有台灣人視角,深受台灣觀眾的喜愛。阿倫的頻道不僅介紹日本風土人情,還分享他在日本的所見所聞,兼顧知識與資訊兩方,讓想了解日本的觀眾獲得豐富的資訊。
赴日學日文 起初拍片僅為記錄生活
談到創作的契機,他回憶道,最早來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學習日文。「我一開始就是先來學日文」阿倫回憶道,「來了之後進了專門學校,後來畢業後進行就職活動,找到工作。」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他逐漸產生了拍片的想法,開始在網上分享自己在日本的日常。當談到具體年份時,阿倫表示:「2010年來的日本,現在已經15年了。」他認為,當初學習的專業和目前影片風格雖然不同,但也給他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從早期開始,阿倫坦言,自己最初並未以日本文化或旅遊為影片的主要內容,而是單純想分享日常生活,尤其是自己喜愛的購物開箱體驗。「最一開始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要分享我的生活,因為我很喜歡買東西,就想跟大家分享開箱和一些介紹,」阿倫回憶道。最初以各種商品的開箱為主,後來才慢慢轉向介紹日本的生活和文化。這一轉變,也反映了他逐漸適應日本生活的過程。
然而,阿倫透露,剛到日本時的語言不通讓他感到不安,「我那時候剛來日本其實不會講日文,從五十音開始學,在那時候經常會遇到語言障礙,比如說出去要幹嘛都不知道怎麼講,心裡會有一種不安感。」阿倫特別提到,當時剛來日本,第一次搭巴士到澀谷,為了與學姊會合前往宿舍的經歷讓他記憶深刻,當時四月櫻花盛開,澀谷八公口的景象十分美麗,卻因語言不通而有一種孤獨感。「櫻花很漂亮,可是我就是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我當時感到非常不安,記得那種不安的感覺,所以想拍一些讓跟我當時一樣完全不懂日文的人也可以放心遊玩的影片」。阿倫表示,這正是他投身旅遊影片創作的契機之一。他強調,影片的核心在於讓觀眾無需日語能力,也能輕鬆地探索日本。阿倫回憶道,正式開始拍影片是在工作的第五年,至今已經邁入第九年。其實,他的頻道內容豐富多元,除了東京等大城市,還深入日本各地,探索不同的文化內涵。他的影片時常結合旅遊和知識,並不僅僅是走馬看花。
影片不只是介紹景點 想傳達更多知識或是歷史背景
「如果我們去日本的神社,影片裡會加入一些神社參拜的禮儀,讓大家不只是看風景,也能學到知識,」阿倫解釋道。談及創作靈感,他坦言自己並沒有刻意設計企劃,而是根據自身的經歷和所見所聞來拍攝。「我希望影片能解答觀眾的疑問,並介紹一些我覺得很棒的地方。」他認為這樣的內容更有深度,可以在分享日本美景的同時,帶給觀眾實用的文化小知識。因此,阿倫頻道從不安開始,逐漸成為兼具娛樂性和教育性的內容平台,讓觀眾能以更輕鬆的姿態探索日本。
經營「阿倫頻道」近十年,阿倫透過各個社群平台及YouTube積累了大量的粉絲。當被問及在這段時間是否遇到過創作上的困難或瓶頸時,阿倫坦言,儘管創作者常面臨靈感枯竭或內容壓力,但他保持著輕鬆的心態,讓創作成為一種享受。「一開始我是從零開始,連剪片都不會,所以早期摸索如何表達、剪輯是最困難的部分。」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逐漸克服,反而是保持對內容的興趣和熱愛才是他創作的持續動力。
創作內容不隨波逐流 阿倫:要拍自己有興趣的
同時,他強調自己不想讓拍片成為一種壓力,「我拍片是因為我對這件事有興趣,不想讓它變成為了拍而拍。」阿倫認為,現今有許多創作者因對自己施加過多壓力,導致創作枯竭甚至放棄。他強調,拍片最重要的是開心,享受過程,並將自己對日本文化的熱愛分享給觀眾。同時,他也透露,當初嘗試過製作街頭訪談影片,因為知道這樣的內容會吸引大量觀眾。然而,儘管觀看流量顯示,影片是廣受大家歡迎,阿倫自己卻並不享受這樣的創作過程,也感覺到長期下來會有壓力。
阿倫解釋,自己屬於較內向的個性,即便觀眾不易察覺,他其實是個「I人」(內向者)。他坦言,街頭訪談對他而言是一種壓力:「跟人家講不好意思,可以借個時間訪談一下嗎?其實我很有壓力。」加上日本的文化氛圍較為拘謹,讓他在進行這類訪談時更加感到困難。阿倫表示,當初加入日本的媒體相關公司時,曾參與過類似街頭訪談的工作,「我們公司出去街訪時,甚至會準備很多A4的文件,要求受訪者簽署同意書」阿倫回憶道,他一開始也沒想到這些細節。
工作、生活如何平衡?阿倫曝訣竅:好奇心驅動自己找靈感
阿倫分享了他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他坦言,隨著創作成為主要工作,生活與工作的界線已變得模糊不清。「說實話,的確已經密不可分」,阿倫表示。這也成為他在內容創作上選擇只拍自己感興趣內容的原因。阿倫指出,對他來說,創作影片不僅僅是工作,更是個人興趣的延伸。他形容自己為一個「愛說故事的人」,因此在影片中經常加入一些小知識,讓觀眾不僅能享受觀看過程,還能學到些許有趣的內容。
他說道:「我會加一些能讓大家稍微學到的小知識,這樣的話影片對我來說也更有意義。」對於他來說,好奇心是創作的動力,並且使他的日常生活成為影片的素材。「我會到處去看,這個大家可能會有興趣,那個好像蠻有趣的,就會想拍給大家看。」這種探究心驅動著他在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讓他的影片持續帶給觀眾新鮮感與知識性。阿倫也說,他參與添乘員資格考試,為讓拍出來的影片更加有說服力,也曾為了拍出教大家來日本滑雪的影片,所以跑去考了滑雪教練資格。
考取添乘員資格 盼以更專業角度介紹日本
對於他印象最深刻的日本兩大地區「三重和福島」,從添乘員的角度分享當地豐富的歷史與重建的努力。添乘員,即「導遊領隊」,是日本旅遊業界的專業資格,負責帶領團體旅客,提供深入的文化解說,協助旅客在日本的體驗更流暢且。阿倫獲添乘員資格後,已經有過一次帶團經驗,以專業的角度帶遊客探索日本,深入介紹具有文化深度的地區。因此,阿倫表示,三重縣因其豐富的人文景觀與歷史底蘊,而令他倍感驚喜。
阿倫指出,或許台灣人對三重的了解不多,但這裡卻擁有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被譽為「日本三大神宮之首」的伊勢神宮。阿倫目前有過一次帶團前往三重的經驗,並觀察到遊客們普遍被當地氛圍吸引,「三重的文化和歷史非常深厚,特別是伊勢神宮,這裡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神宮,參拜的過程也充滿了意義,」他解釋道。此外,阿倫也提到三重獨特的「海女」文化,這是台灣人較少接觸的特殊職業。日本的海女多為女性,世代相傳,以自由潛水的方式捕撈珍珠、貝類等海產。
曾帶台灣遊客親見三重「海女文化」 對福島印象深刻
阿倫指出:「去到海女小屋的餐廳用餐時,還可以和現役的海女互動,聊聊她們的生活和工作,這樣的體驗真的很難得,也讓人感受到三重的獨特人文風貌。」除了三重,福島縣在他心中也佔有特殊位置。2011年的東北大地震給福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特別是核災後,許多人對福島的安全問題仍心存疑慮。然而,阿倫強調,福島人民在災後的重建過程中展現出非凡的毅力。他回憶起自己參訪當地漁市和農牧場的經歷,發現福島為了重建信任,採取了嚴格的檢測措施。
「當地人每天對食物進行檢測,並將結果公開上網,以此向全日本和全世界證明福島的安全,」阿倫說道。阿倫坦言,最初他對福島也有所顧慮,但在看到當地居民積極恢復生計,並致力於推動安心的農漁產品後,深受感動。「福島人民為復甦所付出的努力非常感人,他們以透明的檢測結果和清晰的數據,讓人逐漸消除對這片土地的疑慮,」阿倫回憶道。他的分享讓觀眾看見福島不僅僅是災後的象徵,更是一個重建希望與信任的地方。
台灣人遊日逐漸轉向深度旅遊 「疫情後爆發性成長」
阿倫指出,台灣人不僅僅熱愛東京、大阪、北海道等知名地點,現在也逐漸向更具地方特色的景點延伸,這種改變讓他備感驚喜。「疫情過後,日本旅遊爆發性增長,台灣人紛紛湧向各大城市,但現在也越來越多旅客對深度旅遊產生濃厚興趣,」阿倫說道。他近期開設的三重縣深度旅行團,吸引了不少希望體驗當地文化的台灣旅客。阿倫表示,三重縣雖然不像大城市般受歡迎,但其獨特的人文魅力、伊勢神宮以及海女文化吸引了眾多對日本地方文化有興趣的觀光客。
阿倫也觀察到,許多台灣遊客在首次造訪日本的標誌性景點後,開始嘗試探索更偏遠的地區。很多人會從東京、大阪這些大城市開始旅程,但後來逐漸往外擴展,去例如富士山或山梨縣等地。這是一種旅遊方式的演變,從初階的城市遊,到後來更深入探索日本各地等台灣人較少造訪的地方。他也提到,「雖然深度旅遊常被認為是個人遊,但願意與我一起探索日本的台灣人越來越多,這種信任讓我覺得特別珍貴。」不過,他也提到,日本有些地方的硬體設施要再強化,像是交通就是。
曾任帕運聖火傳遞員 坦言「非常光榮」
在2020年東京帕運中,台灣YouTuber阿倫報名通過擔任帕運的聖火傳遞員,這次經歷成為他生命中極具意義的體驗。阿倫表示,能夠參與帕運聖火傳遞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項重要的使命,推動社會對無障礙精神的認識與尊重。「成為帕運的聖火傳遞員讓我感到非常光榮。帕運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阿倫分享道,『它代表著即使身處困境,人們也能找到另一條展現潛力的途徑,就像「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也為你開了一扇窗」的感覺』。
阿倫表示,帕運聖火傳遞的火炬有著特別的設計,象徵三個核心理念:無障礙的身體、心靈和行動能力。『火炬上有三道標記,代表著「動無礙」的精神』阿倫解釋,透過這種設計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帕運的意義,並喚起對多元族群的關注。在火炬傳遞中,參與者需經過報名和審核才能獲得機會。阿倫當時成功入選並帶回紀念火炬。他描述火炬的細節時,滿是興奮,並指出火炬的設計考量了安全性,使傳遞員能輕鬆持握不被燙傷。
移居日本會面臨挑戰 阿倫盼大家要調整心態
在日本生活多年的阿倫,近日分享了他對台灣人移居日本的建議和心態調適的心得。他指出,隨著越來越多台灣人移居日本,工作與生活的差異往往帶來挑戰,許多初來者發現,旅遊與定居的體驗大不相同。阿倫表示,許多人來日本後,初期會有「粉紅泡泡」的幻想,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難免遭遇文化的衝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融入當地社會,去觀察日本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阿倫建議道。他以「入境隨俗」的日本諺語來形容這種適應過程。
所以,他並表示,自己在語言學校學到的一句日語諺語「郷に入っては郷に従え」(入境隨俗)深深影響了他對日本生活的態度。因此,他還分享了自己在日本職場遇到的挑戰,特別是日本普遍存在的加班文化。他回憶初到公司時,由於自己在完成工作後按時下班,曾被組長提醒「不能那麼早走」,而是應該留下來加班至晚上9、10點。「這讓我很震驚,感覺像是日劇中的情節真實地發生在我身上,」阿倫笑著回憶,但也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學習經歷,透過轉念去看待,讓他更能理解日本的職場文化。
「並非接受一切」 阿倫:遇過度不合理事物還是要反抗
不過,他也強調並非所有情況都應該完全接受。「如果在公司遇到不合理的要求,還是要懂得反抗,不能一味忍讓。」阿倫建議,在日本生活需要具備適應能力,同時也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避免在過度迎合的過程中迷失自己。同時,阿倫強調,若要真正融入日本生活,學習日語並了解日本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步驟。他觀察到,一部分台灣人來到日本後,僅希望享受當地的福利,但對學習日語或融入文化並不積極。「要融入日本的當地社會,學習日語更是必要」。
作為一名在日生活多年的台灣YouTuber,阿倫分享了他對於台灣人移居日本後遇到的文化適應挑戰。與旅遊不同,阿倫指出,生活在日本,特別是進入職場後,從「享受服務」轉變為「提供服務」角色,帶來了不小的心理調整。「日本人會用更嚴厲的眼光看待我們這些非本地人,尤其是日文不熟練時,對我們的態度可能會顯得不友善,這也是許多台灣人感到不適應的原因之一」,阿倫說道。
台灣職場文化較日本平和 日本「上下關係」嚴格
阿倫強調,台灣的職場文化相較於日本更為平和,而日本的「上下關係」非常嚴格,這樣的文化衝突讓許多新來的台灣人難以適應。他以自己在日本職場的經歷為例,分享了初期如何面對加班文化和上下級的壓力,並指出「入鄉隨俗」的心態有助於適應日本的工作模式。在YouTube創作方面,阿倫坦言自己更喜歡隨性拍攝,不為迎合觀眾而改變內容。「我會拍自己想拍的內容,遇到什麼就拍什麼,」
阿倫認為,台灣的YouTube生態相較於日本有著不同的發展趨勢。「台灣YouTube創作者往往為了迎合觀眾的喜好,製作更具話題性或競爭性的內容,例如社會實驗類型,」阿倫指出,這種趨勢雖然能快速吸引流量,但對於他來說,創作的重點依然是忠於自己。阿倫目前偶爾會回到台灣,並在台灣拍攝不同的題材,讓他的頻道觸角更廣泛。他認為,雖然這種「隨性創作」模式可能限制成長空間,但能讓他保持創作的樂趣並堅持自我表達,自認自己是「細水長流」。
分享傳遞資訊初衷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驚喜」
最後,阿倫分享了他想傳遞給觀眾的精神與初衷,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驚喜,並深入探索日本豐富的歷史文化。「我覺得大家可以去試著發現生活中的小知識」,無論是觀察車輛如何行駛,或是建築風格,生活中的細節常常蘊含著樂趣。日本的文化保存非常用心,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期的傳統都被完整保留下來,這是台灣相對少見的。「不管是京都古蹟,還是百年、千年企業,這些都是日本文化中的珍貴一面。」
阿倫感慨道,這些悠久的企業和傳統在日本是常見現象,讓他深受啟發。他鼓勵有機會來日本的台灣人,不僅要遊覽市區,更應該去體驗當地的歷史文化。他表示,自己在日本生活多年,還是會在旅行中不斷發現新的驚喜和知識,讓日常變得豐富且有趣。阿倫的分享為觀眾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活視角,不僅是身處異地的適應,更是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和珍惜。他的頻道成為連結台日文化的橋樑,通過他細緻的觀察,鼓勵觀眾從日常中發掘驚喜,擁抱生活的豐富與美好。
阿倫在日本已經很久,在訪問一些其他台灣旅日的KOL時,他們私下也會稱呼阿倫一聲「前輩」。在訪問時,到了阿倫在秋葉原附近的辦公室進行,他在敘述工作時,都非常認真,對於自己的工作也有一套非常特別的「拍攝哲學」,當天他也拿著當初參與東京帕運的聖火火炬台,代表當次經驗對阿倫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而「不為拍而拍」,也是他能工作多年後,仍然保持著活力,甚至持續做出好作品、好推薦的重要原因,訪問後也立即去工作相關的採訪,展現全力以赴的態度。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