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末期患者的口腔健康把關 花蓮慈院舉辦安寧照護工作坊

實境體驗課程以模擬教學和模擬實作方式進行。(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實境體驗課程以模擬教學和模擬實作方式進行。(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自今年六月起,中央健康保險署將末期衰弱老人納入安寧緩和醫療給付的適應症。為加強人員訓練並推廣新觀念,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衛生局聯合高雄醫學大學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計畫,二十一日舉辦「安寧照護人員工作坊」,以衰弱老人的緩和照護及吞嚥困難及口腔照護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和實境體驗課程,並利用直播進行線上課程。

許家甄博士分享如何評估吞嚥困難,以及找出吞嚥困難根源的辦法。(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許家甄博士分享如何評估吞嚥困難,以及找出吞嚥困難根源的辦法。(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花蓮慈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表示,末期照護應為守護病人的生命尊嚴及舒適而努力,因此這次課程,特別邀請高醫大口腔衛生系黃曉靈教授,以及黃自強語言治療所、思比語言治療所語言治療師許家甄博士,分享口腔照護介入實證,和吞嚥困難的評估與訓練方法。

黃曉靈強調,醫學實證不良的口腔衛生不僅會導致牙結石、齟齒(蛀牙)和牙周病,更會進一步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例如缺牙影響咀嚼功能,除了導致營養不良、肌少症的發生,甚至也與「失智症」息息相關;而口腔內發生的細菌感染,會透過血液流遍全身,可能使細菌性心內膜炎、心血管疾病以及早產的風險上升。據此,針對高齡口腔機能退化的患者,醫療端更要好好為病人把關,積極照護容易被患者和家屬忽視的口腔衛生問題。

許家甄表示,許多人有迷思,認為一定要經過儀器檢查才能診斷吞嚥困難;但其實從臨床檢查中即可得到許多與病徵有關的生理線索,並非每個有吞嚥困難的人都需要、或適合做儀器檢查。而除了口腔功能,與吞嚥相關的重點還包括病人的「意識狀態」、「認知」以及「呼吸吞嚥協調」。

演講後的實作課程中,許博士也現場調配不同飲食質地,讓學員比較和感受較稀液體、較稠的液體或固體、以及完全固體的不同,並詳細說明人體對攝入不同質地的食物所需的反應,以幫助臨床照護的醫療人員更了解病人的需要。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表示,安寧緩和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重要的課題,這次課程利用實境體驗口腔照護工具,以互動式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模擬訓練系統,不僅提升臨床照護人員實證觀念,也更了解維持吞嚥困難及口腔照護的重要性,使照護工作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