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堵疫情,南韓如何改變飲食文化?
作者:陳慶德/現象・韓國
「它已經發生了,因此它可能再次發生。」──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1919-1987),《滅頂與生還》(I sommersi e i salvati,1986)。
2019 年底開始肆虐全球的 COVID-19,迄今仍蔓延世界各國,連同近日來,一直被國際視為防疫優等生的臺灣,也不幸爆出大量的本土案例,但在全體國民上下一心共同防疫,口罩戴好戴滿戴正、減少不必要外出之際,我也冀望大家得保持積極、正面的態度來面對疫情,避免疫情期間過多的身心失調,抑或焦慮情緒,進而造成更大的恐慌。
然而,就在臺灣全國宣布三級警戒法令,限制室內 5 人、室外 10 人聚會;或影響經濟層面極廣,大街小巷餐飲業者,只能提供消費者外帶等政策下,想必未來或多或少都會改變臺灣人飲食習慣與文化,如饕客減少停留在密閉(店家)空間內用、為減少接觸店家餐具而自備環保筷等。
而當我們回顧疫情擴散期間的南韓,因病毒衝擊,當地的飲食文化也已經漸漸改變,如「共飲」與「共食」就為典型的案例。
南韓典型的共飲文化受到批評
眾所皆知,南韓人愛喝酒,飲酒風氣鼎盛,而當地飲酒文化除了不能自己倒酒外(有關韓國飲酒文化,可參閱陳慶德《再寫韓國》一書),也少見獨飲狀況,甚至還有所謂「酬酌」(수작)文化──酬酌為典型獨特韓國人喝酒文化,即當長輩(如老闆上司、老師等)遞空酒杯給晚輩時,我們得用雙手接下,爾後等待對方把酒倒滿,之後微側身轉頭一口氣喝完後,立刻用手(袖子)或紙巾,擦拭剛才嘴唇碰觸的酒杯處,後交還酒杯給長輩,之後再為他斟滿酒。換句話說,「酬酌」乃指酒席間「傳接酒杯」的概念,「酬」指主人向客人勸酒,而「酌」則指客人為主人斟酒,作為回禮之意。
而這樣的景象,想必許多讀者常在韓劇內的「會食」(회식,公司聚餐)場景看到,抑或來到當地生活都曾遭遇過,當然,這對臺灣人來說,是極為不同的飲酒文化,然而,就在疫情爆發之時,此酒席上無分職位大小,主賓盡興的傳統飲酒文化「酬酌」,卻飽受批評,主因在於新冠病毒多藉由飛沫傳染,因此,若酬酌酒杯沒有清洗乾淨,難保不會造成疫情擴散。
而其實早在上個世紀,1972 年 5 月 18 日的《東亞日報》上,就有人針對韓國此酬酌飲酒文化,提出批評與質疑,這是一位當時任職國立首爾大學醫科的金鎮福教授,發表了一篇標題為〈不傳酒杯〉的文章,提到南韓上班族每到了下班時刻,總會接到同僚「不忙的話,下班就來喝一杯吧!」等邀約喝一杯的電話,而酒席上若是有三、四個人一起喝酒的話,一定就會有人被「傳杯」強制灌酒。
更為重要的是,金教授在文內指出酬酌文化,有「不衛生、不經濟、不合理」等三個壞處,意指──眾人傳酒杯過程中,一拿一喝一擦一倒下,容易將病菌疾病傳染給對方,實則「不衛生」;且大家在傳杯飲酒時,因氣氛關係,酒酣耳熱之際,不知不覺「過飲」,造成宿醉等弊病外,大夥也易多花上聚餐酒錢,有害無益,故二則「不經濟」;最後,也是最為嚴重的是,若席上有些酒品不好的人,難保不會有人喝醉後,發起酒瘋,跟對方引起口角或手腳相向,造成「不合理」之場面,故金教授總結而言,這三項可謂是「酬酌」之弊,民間得重思此飲酒文化。
而這樣的建議,隨著 2020 年新冠肺炎爆發之際,更讓人看到傳統「酬酌」之弊,當然,目前在嚴峻疫情之下,當地酬酌飲酒文化已經銳減許多。
補充說明:「酬酌」文化之歷史與功能
南韓「酬酌」之習俗,其來有自。據當地飲食文化學者周永河(주영하)論點,他認為傳接酒杯,被韓國人視為具有「強化共同體的連帶感」之社交功用,而傳接酒杯行為,強烈寓含南韓1960年代後,獨裁世代強化「集團主義」之意識,尤其當時韓國成人男性皆經歷過軍隊集團主義,故退伍後,此傳杯文化也延續到職場,易言之,軍隊或職場等集團人士,皆以透過「傳接酒杯」,強化了此集團內(多數的男性們)的利己主義或團體意識。以上論點,可參閱周永河《餐桌上的韓國人》(한국인운 왜 이렇게 먹을까?),P.307-309(包含引用新聞資料出處)。
從「共食文化」到「安全餐廳」政策
回到南韓飲食習慣,「共食」文化也在此次疫情下,深受波及。眾所皆知,相較臺灣而言,南韓當地飲食文化缺乏「公筷母匙」習慣,甚者許多來到韓國留學的學弟妹,對於韓國人用著自身湯匙,共喝一碗大鍋湯,抑或伸手持筷吃上對方碗內的菜餚、多雙筷子夾著吱吱作響的烤肉盤上的燒肉片等風俗,深感不慣。
但就我而言,來到異國生活,理當尊敬當國文化,「入境隨俗」本是基本生活原則,沒有對錯價值問題,且若是在太平盛世之際,能跟韓國朋友以這種方式「共食」,也算是互表友誼、相信對方的社交禮儀,但不幸的是,遇上全球疫情大爆發,此「共食」文化,於社會內也形成了一種防疫破口。
而此南韓餐桌上「共食文化」,其實早在 2020 年疫情爆發之際,韓國中央防疫相關單位也已經注意到了,故在去年八月,政府就曾推出「安全餐廳」(안전식당,「安全食堂」)政策,呼籲當地民眾使用公筷母匙,大改用餐風氣,且也加強餐廳內餐具消毒清潔等措施,試圖控制疫情。
當然,此安全餐廳政策,到了疫情升溫的近期,隨著警戒分級與區域不同(如以目前二級警戒的首都圈首爾為例),也強制規定餐飲店家,於晚上 10 點得結束營業,好讓南韓國民能終止一攤接著一攤的「續攤」文化,早日回到家,防堵疫情擴散。而類似有酒侍相陪的餐酒館、娛樂場所等,目前強制歇業中呢。
縱觀下來,全球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除了影響到各國經濟、外交、疫苗開發,抑或人身生命等安全層面外,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諸如我們在此提到的南韓「酬酌」與「共食」、「續攤」文化等,也在此次疫情內漸見改變。
借鏡南韓,藉疫情思考臺灣自身的飲食慣習
回頭看看自身國家,目前深處於嚴峻疫情考驗下的我們,也許可以趁此回顧餐桌上的飲食文化,諸如長輩總是愛用自己的筷子夾菜餚給小孩吃,抑或吃飯時,大家總愛口沫橫飛的聊天,抑或餐具是否完善消毒等。
最後,行比迄今,讓我想起我一位很喜歡的法國作家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1913-1960),於他的名著《鼠疫》內,言及:「在與疾病與死亡鬥爭中,人類的失敗永不停止。」但也正因為這永不停止的失敗,成為人類永不放棄地與疾病鬥爭之主因──病菌就在我們身邊,疫情就在人們日常,而大家絕不能放鬆警惕,筆者慶德誠心冀望,來到疫情下半場的臺灣,能夠好好地守住克服此次疫情,而讀者們都能小心防疫,身體健康。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酬酌、共食、續攤──為防堵疫情,南韓如何改變飲食文化?那麼臺灣呢?》,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的這位官員,為何備受南韓民眾稱讚?
南韓抗疫為何急轉直下:總統文在寅「過於親中」?新天地教會「邪教害人」?還是民眾防疫概念不夠?
作者簡介:
陳慶德,韓國文化研究者、旅韓作家。雲林科技大學應外系韓語講師。長期關心韓國年輕人與社會議題,善用「現象學」方法,分析文化現象與語言,著有熱銷《背包韓語》(聯經)、《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月熊)、《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逗點)等書,目前活躍於「換日線」【現象・韓國】、「關鍵評論網」,與「udn 鳴人堂」【再寫韓國】等專欄。
全球疫情大流行
JTB售東奧行程還附新冠保險 日網友諷:新冠感染之旅
上海復星BNT疫苗在香港快過期,北京樂見提供台灣民眾抗疫
美國防疫里程碑 半數成人打完新冠疫苗
得了「新冠失眠」?美醫師:先把「在家裡通勤」的動線畫出來
莫德納疫苗報喜 對12至17歲青少年有效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