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火下的德國軍火生意經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2月,德國最大軍火廠商萊茵金屬(Rheinmetall)邀請總理肖爾茨出席新彈藥工廠的奠基儀式。後者在現場演講時說,德國長期以來的軍工政策都仿佛像普通消費者購買汽車:只要訂貨,三到六個月後自然就會交貨。“但是這並不符合軍火生產的運作方式。坦克、火炮、直升機、防空導彈不會存放在某地的貨架上。要是多年來沒人訂貨,這件武器就不會生產。”肖爾茨表示,德國必須提升軍火產能。

德國政府如今正面臨軍火產能不足的問題。即便撇開援助烏克蘭的問題,德國自身現在也對軍火有著巨大需求。綠黨籍的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Roland Habeck)最近表示,德國不能總是指望美國人為一切買單或者提供物資,“這意味著軍火生產、國防軍工業的全面升級。包括本土防衛作戰在內的各類場景,如今也必須重新走向前台。”

時代轉折

在1990年東西德統一、冷戰結束後,德國軍費迅速減少,聯邦國防軍的規模也不斷縮小。根據艾伯特基金會(FES)的一項調研,過去約30年的時間裡,德國軍工業萎縮了約60%,就業崗位數量也從29萬個降低到10萬以下。軍火商的社會形象也不斷走低,政界因此不斷疏遠軍工產業。2014年,社民黨籍的時任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裡爾(Sigmar Gabriel)就說,他不願見到“和死亡有關的生意”。基民盟籍的前總理默克爾也對軍火商避之不及。而且,德國政府也不斷限制軍火向國外出口。萊茵金屬等德國廠商不得不將產能轉移到國外以規避限制。本屆德國政府2021年底上任時,執政的社民黨、綠黨、自民黨還計劃進一步限制德國軍火商的海外生意。

不過,2022年2月爆發的俄烏戰爭觸發了德國的“時代轉折”,聯邦議會以創紀錄的速度劃撥了1000億歐元的軍備特別資金。然而,軍火從訂購到出廠交付,卻需要耗費數年時間,而且大部分都不會在德國本土生產。比如,聯邦國防軍向德國萊茵金屬訂購的120多輛輪式裝甲車,就會在該公司的澳大利亞工廠裡生產。

在野的基民盟黨團現在抨擊德國聯邦政府沒能采取足夠措施來緊急提升軍工業的產能,與此同時俄羅斯卻已經完成了向戰時經濟的過渡。

德國政府曾在去年夏天許諾,對2020年發布的軍工產業戰略進行修訂。不過,相關進展十分緩慢。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承認,執政三黨之間還需要協調,“和軍火生產有關的需求、擔憂、恐懼都應該有表達空間,這點很重要。”

哈貝克的綠黨同僚在這個問題上更為直白。議員施佩勒貝格(Meir Spellerberg)在聯邦議會辯論時說:“為了援助烏克蘭,固然必須盡快提升軍火產能。但是,親愛的同事們,一旦安全形勢允許,我們必須能夠迅速地重新壓低產能,這非常重要。”這位27歲的綠黨議員指出,經濟利益和價值觀必須相互協調,而目前仍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是否允許通過武器來賺取利潤?或者更確切地說,拿著這些利潤究竟應該去做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優先考慮和平和安全的政策,而不是個別軍火商的利潤。”

長期資金缺口巨大

這樣的言論,讓軍工產業如芒在背。不過,鑑於巨大的俄羅斯威脅,軍火商面對政界有著不錯的籌碼。就在3月底,軍工企業代表與德國總理府、國防部、外交部、財政部、經濟部的代表舉行了會晤。據經濟部長哈貝克透露,會談主要議題就是軍工產業需要政界提供何種保障來確保產能提升。

換而言之,軍火商正在要求政府拿出具有長期采購承諾的訂貨合同。為此,聯邦預算必須要拿出專門的資金。然而,2022年聯邦議會劃撥的1000億歐元軍備特別資金將在2027年用完,此後的軍備資金缺口規模預計高達每年500億歐元。

然而,社民黨籍的總理肖爾茨已經明確表態反對為了軍備而削減社保開支。許多民眾也擔心軍火會耗費過多的財政資金。隨著2025年德國大選的臨近,這個話題將更具爭議。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Sabine Kinka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