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被隱瞞的歷史

中國時報【潘鈺楨╱綜合報導】 《烏克蘭悲歌》改編自二戰前夕最不為人知的蘇聯滅殺行動,被《赫芬頓郵報》評為「每個人今生不容忽視的電影,故事發人深省」。電影講述的是蘇聯1932至1933年的大饑荒,在當地稱之為「饑荒種族清洗」,估計約有300萬至350萬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是段被刻意隱瞞的歷史。 當時在史達林農業集體化運動下,大量蘇聯共黨員被派往農村,動員農戶加入集體農莊。 他們在烏克蘭遇到消極的抵抗,導致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暴跌,雪上加霜的是蘇聯還禁止農民占有糧食,並將全烏克蘭的農具、牲畜、種子都收歸公有。 直到2002年烏克蘭政府解密1000多份有關饑荒的「祕密文件」,加上後世學者研究,將饑荒發生原因解讀為蘇聯高層想在精神和肉體上消滅烏克蘭人、征服烏克蘭。烏克蘭總統把11月22日定為「饑荒紀念日」,這起民族傷痛正式獲得撫慰。 烏克蘭裔加拿大導演喬治曼多陸(George Mendeluk)希望透過電影讓世人更加了解這場屠殺,「不是要觀眾看完電影留下沉重的心情,希望觀眾知道有許多方式可以戰勝恐怖,藝術是一種方式,愛情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