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成戰場新利器 造價低且可牽制上億元戰車

包括美國的M-1、德國的豹2型、英國的挑戰者等主力戰車,在2023年陸續加入烏克蘭的行列,確實帶給烏軍以及背後支持的歐美國家相當的鼓舞。

但隨著烏克蘭從2023年6月展開,短短幾個月的反攻以失敗收場,被歐美國家認為足以扭轉戰局的重裝備,在戰場遭到擊毀的畫面不斷出現,主力戰車在俄烏戰爭的角色開始成為各方檢討的目標。

英國倫敦大學俄羅斯歷史學者帕帕多鮑羅斯分析,「烏克蘭把戰車分散成一小群一小群,沿著整條戰線部署,有的固守陣地、有的隨步兵機動。因此烏軍戰車不可能面對坦克決戰。」

無論是歐美或前蘇聯的主力戰車,在設計上都以冷戰時代,假想在歐洲大平原爆發坦克決戰為前提。但俄烏戰爭的戰場,也就是所謂的頓巴斯到烏克蘭東南部地區,體型龐大的歐美戰車動輒陷入泥淖,難以發揮戰車最需要的機動力。

同時,烏克蘭決策當局沒有接受歐美的建議,把兵力集中作重點突破,而是分散在長達1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因此無法取得局部優勢。在戰車數量有限之下,冷戰時代的坦克決戰在烏克蘭戰場並未出現。

帕帕多鮑羅斯指出,「摧毀戰車的任務,由武裝直升機、砲兵,以及步兵反坦克小組和無人機。尤其有了無人機,此次烏克蘭戰事將在戰史上被紀錄為由反坦克無人機擔綱的戰爭,成為現代戰爭一個新的面向。」

無人機在開戰初期僅負責偵察敵情,再傳遞訊息由後方的砲兵開火,到後來開始攜帶炸藥,以自殺式攻擊對付敵軍的戰車、砲兵陣地與防空系統。

美國《紐約時報》的分析指出,戰車儘管理論上有厚重的裝甲,甚至還搭配所謂附加式的反應裝甲,但整個車身仍舊有不少破綻。

例如砲塔的正上方,以及車身後段的引擎外殼,還有就是砲塔與車身連接處的轉盤,每每成為無人機和反坦克飛彈瞄準的地方。

在科技進步之下,搭載攝影鏡頭的無人機可傳回即時影像給後方的操控人員,並以精確瞄準攻擊戰車的各個弱點。即使沒有完全摧毀戰車,只要使其喪失行動與戰鬥能力,就是成功的反坦克攻擊。

而這樣的無人機,最便宜的造價僅僅相當於新台幣1萬5000元,和造價動輒上億的M-1戰車相比,這場對決的CP值高得嚇人。

當然,烏克蘭也會如法泡製,用無人機對付俄軍戰車。也因此,雙方都想盡辦法阻絕敵軍的無人機攻勢。

簡單的像是在砲塔上加裝鐵籠鐵網,雖然看起來略嫌笨拙,但有一定效果。另外,各國也從俄烏戰爭學到教訓,更加重視以電子干擾,阻絕敵軍操控人員與無人機的連線,達到有效防禦的目的。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造價低且肩負偵察攻擊角色 無人機戰場新寵
中科院自製騰雲無人機 墜台東活水湖
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將辦無人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