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小小圖像力量大 台灣插畫漫畫出擊波隆那

「當兩個海洋相會在波隆那」特展開幕首日,義大利孩童好奇觀察台灣圖像創作者林小杯作品。(中央社王寶兒)
「當兩個海洋相會在波隆那」特展開幕首日,義大利孩童好奇觀察台灣圖像創作者林小杯作品。(中央社王寶兒)

這些努力看似微小,就如同這檔展覽一樣,也許被外界視為一個小小的交流展。但誰也說不準,這些圖像是否如我們兒時所讀繪本那樣,鑽進心中、成為養分,等待某日萌芽生根。

文/王寶兒 (中央社記者)

繽紛色彩、生動圖像、寥寥數語,或甚至不需隻字片語,回想兒時閱讀記憶,總有那麼幾本圖像書如此,在人們以五感認識世界同時,它們如在紙上建構另一個視覺時空,領小小讀者徜徉世界,遨遊心海。

繪本也好,漫畫也好,這種力量即便在成人後,也絲毫不輸文字所能帶來的衝擊,以甫在義大利落幕的「當兩個海洋相會在波隆那」特展來說,更能看見圖像如何取代語言,讓也許從未聽過「台灣」的義大利民眾看見我們的世界。

台義相會波隆那 透過圖像認識彼此

今年2月,當人們窩在家中歡慶春節之時,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正如火如荼籌劃著「當兩個海洋相會在波隆那」特展,這是他與義大利出版人高瑞俠(Grazia GOTTI)於年初激發出的點子。兩名出版人自2018年相識,雙方一見如故,連「高瑞俠」中文名都是出自郝明義手筆。

高瑞俠深耕繪本、童書研究約40年,多次擔任波隆那兒童書展評審及顧問工作,其中包含波隆那書展設立、著名的「插畫界奧斯卡」波隆那插畫獎。她對台灣圖像實力毫不陌生,背後淵源可追溯到台灣於波隆那書展的獲獎歷史。

1989年,由徐素霞開先例,以《水牛與稻草人》成為入選波隆那插畫展的台灣首名創作者,自此後可見台灣創作者們入選插畫展超過60次,還有書展大獎輝煌紀錄,如2015年作者孫心瑜《北京遊》開啟台灣首度奪下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先例,而插畫家蔡兆倫、鄒駿昇、林廉恩、阿尼默等人也在近年斬獲同一榮耀。

郝明義解釋,在這樣深厚的基礎下,波隆那顯然是一個非常適合展現台灣圖像實力的舞台,「並不是我們在波隆那展現自己,而是我們選擇了波隆那」。台灣與義大利距離遙遠,但因為圖像認識彼此,於是他們想著,不如就以「圖像」作為台灣連結義大利的橋梁。

童書王國的兩岸角力 策展保密減少外部干擾

這場展覽事前保密到家,籌備期短是一個因素,但兩岸政治是難以忽視的問題。郝明義直到展覽開幕後才在臉書自陳,因為這是一次主題有「臺灣」的展,希望能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這般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前面提到,台灣在波隆那書展長年累積優異成果,而近年最令人振奮的是藝術家卓霈欣在2021年斬獲波隆那SM國際插畫家大獎,獎品之一是可以在隔年波隆那書展舉行個展。能在世界出版人都會參與的圖像書盛會大規模展出作品,也等同為未來發展種下無限可能的種子。

加上SM國際插畫家大獎為鼓勵新銳創作者而設立的重要獎項,只有35歲以下的藝術家才能參加,卓霈欣是繼藝術家鄒俊昇後第二位獲得該獎的台灣藝術家。各國創作者環伺狀況下,台灣創作者仍能在10年後獲獎,對新生代創作者來說無疑是劑強心針。

卓霈欣個展在波隆那書展亮相之際,中國館隨即向主辦方及義大利當地政府發起強烈抗議,就因展間標記她來自Taiwan,而主辦方最後的選擇是將所有SM獲獎者的國籍隱去,將其視之為尊重雙方的折衷方法。

後續如外交部譴責、義大利當地政治人物發聲等等,許多台灣民眾都熟悉的處理方式下來,這件事情就這樣在四天展期內落幕。原一樁喜事終歸蒙上一層陰影,不論對主辦方、藝術家、目擊現場的書展台灣館人員來說,都不是完美的結局。

呈現台灣出版業成果 波隆那今年書展的珍珠

「當兩個海洋相會在波隆那」特展不是在波隆那書展內舉行,但事前保密、謹慎還是有其道理,畢竟特展在籌劃過程中即受到波隆那書展高度關注,還被納為官方平行展之一。波隆那書展主席巴索里(Elena Pasoli)送上評價:「這個展覽是今年書展的珍珠。」

交流展或許常見,但「當兩個海洋相會在波隆那」可貴之處在於,一切細節都體現台灣出版業者長年的累積成果。郝明義在短時間內親自盤點、操刀參展名單,集結25名插畫家及16名漫畫家作品、84本有關台灣和來自台灣的圖像書展出,一些創作者收到他的邀約信件還嚇了一跳。

郝明義認為,過去30多年,台灣館長期都是在波隆那書展場內設立,這次是台灣首次在書展場外辦展,在波隆那書展期間相互呼應,別具加乘效果。且波隆那書展只有四天,但「當兩個海洋相會在波隆那」特展為期一個多月,地點選在波隆那地標,更能面向義大利一般平民。

義國明星編劇魅力加持 盼與台灣創作者合作

而能夠吸引義大利民眾走進展場的明星,享有國際盛名的圖像書編劇大衛.卡利(Davide Cali)當之無愧。由卡利操刀撰文的書超過200多種,和他合作過的世界各地畫家超過90人,就連台灣也曾推出他約20、30種的書籍創作。

在分為台灣展區、義大利展區的「當兩個海洋相會在波隆那」特展中,義大利展區即以卡利為主軸,開幕當晚他酷酷地現身,吸引各國書迷前來攀談合影。而他在細細觀賞展場作品後,清楚看見台灣創作者的才華。

卡利說,作為藝術家,他對於各國創作者都會關注,亞洲如台灣、韓國、日本插畫家都很迷人,他雖然習慣與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的人一同工作,但欣賞展覽後他確實看到台灣創作者有有趣的一面,「我希望有一天能和台灣創作者們一起出一本書」。

郝明義指出,台灣圖像創作者與義大利享譽國際藝術家展覽共同呈現,共同匯聚更多的參觀展覽人潮,他很期待透過參觀的民眾,讓更多義大利人認識一個島嶼叫「臺灣」,知道這是多元創意之島,建立台灣和義大利長期的友誼。

展覽是有期限的,誰也無法確定這場展覽在這一個半月內到底做了什麼、又能做什麼。當地協辦單位最常做的,是不斷發送印有「臺灣」兩字的貼紙,書店櫃台、博物館入口等等,連路邊也能看見寫有「臺灣」兩字的大型燈牌。

當然,這些努力看似微小,就如同這檔展覽一樣,也許被外界視為一個小小的交流展。但誰也說不準,這些圖像是否如我們兒時所讀繪本那樣,鑽進心中、成為養分,等待某日萌芽生根。若哪一天當地人們想起自己眼睛曾經飽覽書中風景,甚至聯想到台灣,那便一切值得,也正是微小之必要。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全球中央雜誌》。全球中央電子書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