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並非想太多!焦慮症症狀有哪些?發作怎麼辦?醫師來解答

焦慮症恐慌症經常被冠上想太多、愛操心、鑽牛角尖等污名,然而,這種疾病其實和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有關,甚至有人天生就帶有「焦慮症體質」。究竟焦慮症、恐慌症是什麼?焦慮症、恐慌症症狀有哪些?焦慮症測試怎麼做?焦慮症會自己好嗎?Yahoo奇摩顧健康採訪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及老年精神科醫師沈信衡,帶您一起了解。

沈信衡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顧健康)
沈信衡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顧健康)

焦慮症、恐慌症是什麼?焦慮症跟一般的焦慮情緒有何不同?

焦慮症是一種以過度焦慮為主要症狀,造成患者痛苦,甚至影響患者社會、職業功能的疾病。沈信衡醫師指出,依《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的定義,焦慮症有許多種分類,常見的焦慮症包含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以及兒童較常見的分離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等;恐慌症也屬於焦慮症的其中一種,會讓患者反覆經歷突發的強烈恐懼,甚至產生瀕臨死亡的感覺。

當人面對壓力(如上台報告),或者害怕的事物(如看到蟑螂)時,感到緊張、心跳加速,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而焦慮症之所以被視為一種疾病,必然與尋常的焦慮情緒有所不同。沈信衡醫師舉例,某人害怕蜘蛛,看到蜘蛛時覺得害怕、想逃離,是正常現象,屬於一般的緊張情緒;但若聽到蜘蛛這個詞、或者看到類似蜘蛛的顏色,緊張感便油然而生,甚至誘發心悸、喘不過氣等生理反應,就超出合理範疇,可能被歸類於焦慮症的情況。

焦慮症和憂鬱症有關嗎?

焦慮、恐慌、憂鬱,都是人類的負面情緒,雖然焦慮症、憂鬱症並不相同,但兩者時常共同發生,或是互為因果。沈信衡醫師舉例,要是焦慮症患者平時出門,都在擔心焦慮症會發作,變得不敢跟人相處、社交退縮,便容易引發憂鬱症狀;憂鬱症患者也可能有全身緊繃、坐立難安、難以專心等症狀,而同時被診斷焦慮症。

焦慮症原因為何?哪些人要多留意?

人類經歷生活的各種逆境,比如家庭功能不彰、成長背景屢遭挫折、社交不和諧、人際關係變動、工作高度競爭等心理壓力時,都可能誘發焦慮症。至於自律神經失調,同樣是焦慮症不可忽略的關鍵之一。沈信衡醫師解釋,早期大家習慣稱作「神經衰弱」,現在則偏好「自律神經失調」,用來形容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不平衡,無法因應身體狀況相互調節。不過沈信衡醫師也坦言,正式的精神醫學診斷並沒有自律神經失調一說,但這個詞彙相對中性且友善,讓外界理解到情緒症狀也可能誘發生理失調、導致身體不適,便於醫師向患者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有焦慮症家族史的人,罹患焦慮症的機率相對更高。「相較於『遺傳』,我比較喜歡用『體質』來形容」,沈信衡醫師認為,遺傳一詞會讓人感覺「爸爸、媽媽是焦慮症患者,我也無法擺脫焦慮症的命運」,但其實未必如此。沈信衡醫師建議,具有焦慮症體質者,可以多學習紓壓技巧、養成規律作息、減少過度壓力刺激、適度使用3C產品,以及避免菸、酒、毒品,便能有效預防焦慮症找上門。

沈信衡醫師進一步解釋,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與網路成癮,常與各類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或互為因果。例如,焦慮症患者常因焦慮借酒放鬆,雖然自認焦慮獲得改善,實際上卻容易因為過度依賴而成癮,一旦酒精成癮,更可能改變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使得腦內血清素濃度不穩定,導致焦慮症狀加劇,千萬不可大意!

提及焦慮症的高風險族群,沈信衡醫師說道,無論是研究數據或臨床經驗,都顯示生理女性的焦慮症盛行率,為生理男性的二至三倍;但也有專家認為,受社會觀感的影響,主動就醫的男性較少,患者數量可能被低估,數據無法一概而論。

針對個案發病年齡和病因的差異,沈信衡醫師分享臨床經驗,年輕即發病的個案,多是受到焦慮症體質影響;中年後發病的患者,焦慮來源則主要偏向經歷重大變故,或有明顯壓力事件發生所致;而若是老年才發病,則更需注意身體疾病的影響或是失智症的前兆。

焦慮症症狀有哪些?焦慮症醫師如何診斷?

焦慮症反映出的症狀相當多元,除了情緒緊張、感覺煩躁易怒、注意力難以集中等情緒及認知思考症狀,亦會引起呼吸困難、心悸、發抖、拉肚子、肌肉緊張、頭暈頭痛、手腳發麻等生理症狀。也因為焦慮症症狀廣泛,許多身體疾病都會造成類似的生理現象,沈信衡醫師提到,須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並經過一連串的問診,才能診斷患者是否為焦慮症。

在問診的過程中,焦慮症患者與家屬,常著眼於某些明顯的情緒或身體症狀,但醫師們通常會以更長期且宏觀的視角來評估,不只關注患者的生理症狀,還會擴大了解患者的生活圈和人際社會關係,透過親友的論述,綜合判斷患者的焦慮情況是否已經嚴重到出現生活功能缺損。沈信衡醫師舉例,有些人從小就有完美主義,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到緊張,偶爾也可能讓周遭的親友覺得困擾;但若完美主義者能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且本身生活上並未感覺困擾,就不能算是焦慮症的一種。

焦慮症有自我測試量表嗎?

沈信衡醫師表示,一般民眾若是懷疑自己罹患焦慮症,可先參考使用「廣泛性焦慮症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初步了解自身狀況:

總分共21分。如果得分為5~9分,屬於輕度,請持續監測;如果得分為10~14分,屬於中度,應進一步評估,並在需要時進行治療;如果得分為15~21分,屬於嚴重程度,務必進行治療。

焦慮症發作有前兆嗎?焦慮症發作該怎麼辦?

焦慮症患者跟其他精神疾患患者相比,病識感相對較高,身體的不適及遭遇的社交困擾,一般會促使焦慮症患者尋求醫療協助。不過沈信衡醫師也觀察到,焦慮症患者初次就醫時,不一定會直接找到精神科,可能會依自身症狀前往各科別就診,比如受心悸所苦者可能前往心臟科求醫,幾經檢查才發現問題根源並非出自心臟。但只要患者主動就醫,對患者與醫師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因為近年來外界對精神科的認知明顯提升,不少患者也會從其他科別轉介至精神科;加上診斷焦慮症本就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偶爾患者症狀不甚明朗時也會請其他科別的醫師協助確認。假設是從心臟科轉介至精神科的患者,基本上可以排除心臟問題,那麼精神科醫師就更有餘裕處理患者精神疾病上的困擾。

有民眾好奇,焦慮症發作時有前兆嗎?焦慮症發作時可以怎麼自救?沈信衡醫師以常見的「恐慌症」和「廣泛性焦慮症」為例說明。

  • 恐慌症:恐慌症屬於突發性陣發型,發作時間在幾秒鐘至半小時左右,有些人無法預測發作,有些人則會有「感覺要來了」的前兆。由於恐慌症發作時很不舒服,多數患者形容會有一種「快要死掉」的感覺。已就醫者,除每日固定服用的治本藥物外,沈信衡醫師建議可以練習腹式呼吸等放鬆技巧,或在醫師建議下攜帶「緊急備用藥」,感覺不對勁時先吃藥預防,以避免嚴重發作。

  •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持續維持高警覺狀態,且感覺焦慮的時間比起不焦慮的時間來得更長。這一類的焦慮症較沒有前兆,患者容易持續性地想東想西、心情一直放不開、腦中有很多思緒轉個不停,若有相關症狀,建議穩定接受藥物治療,以緩解不適。

焦慮症會自己好嗎?焦慮症如何治療?

焦慮症好轉仰賴穩定的治療,不過「焦慮症的治療CP值相對高」,這是沈信衡醫師對焦慮症下的註解。藥物並輔以心理治療是治療焦慮症的最佳良方,雖然大家普遍不愛吃藥,但藥物可以穩定人體血清素,有助於緩解焦慮症症狀;尤其具有焦慮症體質的患者,在服藥後易有顯著改善。沈信衡醫師建議,治療焦慮症應持續至少半年到一年,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復發機率非常高;且有研究顯示,不斷地情緒發作會對腦部導致傷害,只有在焦慮症患者病情控制得當時,才可經醫師評估後嘗試減藥或停藥。

但停藥或減藥並非宣告終身遠離焦慮症,仍須持續評估病情。沈信衡醫師分享,臨床上部分患者一停藥就會復發,這時必須透過規律服藥控制病情;但亦有個案停藥後病情極為穩定,復發時間拉長至三到五年後,突遇觸發事件才復發。面對這類個案,每位醫師可能採取不同的做法,沈信衡醫師以開放態度看待,認為或可考慮讓長期未復發的焦慮症患者停藥,待症狀復發再服藥控制;但要強調的是,各種醫療處置,仍應視個案情況及醫師評估來下最終判斷。

服藥之外,焦慮症患者如有意願與需求,亦可接受心理治療。沈信衡醫師釋疑,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降低失能情形;但深究焦慮症的源頭,個案可能還有「心結」需要被解開,而心理治療可以教導個案因應壓力的方式和練習放鬆的技巧(如腹式呼吸、冥想、正念等),幫助患者更能冷靜應對不同的場合及壓力情境。

我的家人得焦慮症,該怎麼幫助他?

許多人對精神科門診存有負面想像,但沈信衡醫師澄清,造成焦慮症很大的因素是體內血清素失調,「焦慮症不只是愛操心,更不是愛鑽牛角尖」,好好治療才能讓身體狀況穩定,就如同各式各樣其他的身體疾病一樣,看精神科並不可怕。

沈信衡醫師建議,倘若身邊親友患有焦慮症,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可以多鼓勵他們尋求專業協助,降低患者的就醫阻抗。有民眾可能想發問,是否該減少焦慮症患者的刺激和壓力?沈信衡醫師雖給予肯定的答案,但也提醒,所謂的減少壓力不是什麼事都不讓患者做,而是應該讓患者在習慣的環境中,維持原有的生活形態及社交活動,並慢慢地學習如何面對焦慮。

改善焦慮症可以吃什麼?

說到焦慮症患者的營養補充,沈信衡醫師點名,接受藥物治療之際,若是經濟能力許可,且患者本身有服用的意願,那麼B群(特別是B9、B12)是可以參考的保健品,具有協助神經穩定的意義。此外,Omega-3魚油含有DHA、EPA,能夠強化神經傳導物質,也有助於改善焦慮情緒;但沈信衡醫師提醒,患者要是有凝血功能問題,或正在服用降血壓、抗凝血藥物,一定要先諮詢醫師再補充,以免發生危險。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