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藍營訪陸團與王滬寧對台新策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聯美制台,拉攏非綠—王滬寧的“迂直之計”》,作者林庭瑤指出,身為中共意識型態教主,歷經兩次“馬習會”,習近平思想創造者的王滬寧,則在最近為創造了對台新語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家國團圓”(替代“兩岸統一”)、“家園”(替代“祖國”)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等。習近平在“馬習二會”之後的新華社通稿中“溫情喊話”,能否讓台灣人民感到心靈契合,猶待觀察。但在行動上,北京如火如荼推動兩岸交流團,形成“遍地開花”之勢。

作者還認為,王滬寧“迂直之計”之二是拉攏非綠。“馬習二會”後,藍營“訪陸團”預計還有不少,除了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4月)已經前往河南,計劃中的,還有國民黨立委傅崑萁(4月底)、前國民黨秘書長李干龍(5月)、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6月)、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7月)等團。另外,也傳出北京邀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往,加起來,光是國民黨,短期之內就有6團之多,更別提其他的受邀民間社團。北京此舉,當然是為了“促統”。

文章說,王滬寧主導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聯美制台是為了“防獨”,拉攏非綠則是為了“促統”,其目的都是指向賴清德,這個僅靠四成民意選出的的少數總統和少數政府。中共二十大之後,王滬寧啟動了所謂的“民主協商元年”,較真地說,應該是從今年2024起算。

中國政府會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嗎?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近日訪問中國時,針對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與李強等人進行討論,但耶倫對於產能過剩的說法並未被中國接受。台灣“上報”發表評論《不必期待中國主動解決超額產能問題》,作者蔡明芳認為,在中國經濟存在通貨緊縮與中國面對美國科技出口管制的情況下,中國廠商一定是往未被管制的產業投資以及增加成熟制程或標准化可量產的產業投資。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是沒有誘因去限制其廠商降低超額產能的。

作者指出,面對美國指控中國大量產業補貼的指控時,許多人常會以近期美國補貼芯片制造商赴美國投資的政策來指出美國政府亦有相同的行為。但是,台灣、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在補貼半導體廠商與中國補貼政策最大的差異在於──補貼金額的透明度。我們可以知道各個民主國家對產業補貼金額的大小,但是,我們不清楚中國補貼金額的多寡。面對中國的超額產能,若世界各國無法合作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則各國的市場將變成中國“去產能”的工具。最終受到傷害的,仍是各自國內的廠商與受雇勞工。

美國是否應該和中共進行核談判?

今年2月,中國罕見地提出開展核外交,公開邀請美國和其他核大國就一項條約進行談判,在該條約中,各方承諾永遠不會首先對彼此使用核武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面對中國罕見的核談判邀請,美國該怎麼做》,作者W.J. Hennigan認為,圍繞美國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可能生變的不安,幾乎可以肯定是中國異常公開地發出談判邀請背後的原因之一。中國在私下外交渠道之外公開提議,可能只是想煽起美國的盟友和伙伴的焦慮情緒,尤其是台灣、韓國和日本。

作者認為,鑑於兩國在台灣問題上日益擴大的恐懼和懷疑鴻溝,對雙方來說,現在是坐下來討論什麼是可信的不首先使用承諾的最佳時機。或許,最終並不能達成明確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談判可能不會達成所有人都同意的協議,而且即使達成了協議,也可能無法查證核實,這意味著它的象征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盛頓不應接受北京的邀請。在日益岌岌可危的核外交世界裡,對一項條約的討論仍能為另一項條約的達成鋪平道路。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